北京晚报 2021-12-29 15:51:53
寒假将至,不少家长已经提前给孩子报上了各类体育培训班。然而,据本报报道,多家机构的体育培训班问题不少:教练员信息公示不完整,参加短期培训的人员就能以教练身份上岗;预收费远超三个月;招生不规范……
“双减”政策的落实,让不少家长逐渐从学科培训的泥潭里艰难脱身。但是,不少素质培训班的素质还没能跟上政策和市场的需求。拿体育培训班来说,家长们期待孩子能通过课外培训达到先野蛮其体魄,继而强健其精神的效果。然而,面对市场需求,有的培训机构显然没做好准备,同时又舍不下突如其来的商机。这种做法“萝卜快了不洗泥”,损害的是学生及家长的权益,对于“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贯彻执行,也是变相的掣肘。
课外培训,确是商业行为。商人逐利,本无可厚非。但涉及教育,不能不顾及商业操守和良心。若诚信经营的理念被抛诸脑后,只图短期利益,则既伤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损了自身机构的名声,让行业发展困难重重。
强健体魄、学养俱备,是国家对于下一代的切实要求。然而,在名不副实的体育培训班里,孩子们不能得到真正的历练和帮助,收获不到体能的提升和应对困难的坚强从容。这种为赚钱而不择手段的培训班,可能蒙人一时,最终也会被市场唾弃。课外教育机构应该踏踏实实当好校园教育的好帮手,对于自身的商业利益要做理智的考量,别把体育培训当成圈钱的工具。
来源:北京晚报 | 记者 侯江
流程编辑:U016
本网受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委托,声明如下: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未经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或本网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不得转载、使用、编辑刊登在本网上的文章、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联系电话:010 85202353
Copyright ©1996-2021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