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日谈

让孩子“跟风”学奥数?为“焦虑”买单是个无底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03-05

“不建议普通孩子学奥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奥数只是极少数孩子去学的,普通孩子没必要去学习那些怪怪的、奇特的技巧。这番“实在话”,引发许多网友共鸣。


资料图 宋溪/图

奥数一词源于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作为一项高级思维训练,它的本意是让那些对数学有浓厚兴趣且确实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成为尖子。但多年来,学奥数逐渐发酵成全民热,尽管教育部屡下“禁赛令”,奥数也在原则上与高考升学等脱钩,但社会上类似培训依然炙手可热。甭管孩子明不明白“鸡兔同笼”,擅不擅长数学思维,别人家娃都在学,自己家的就得跟上。只是听说某家机构出了一个“竞赛冠军”,就到处打听、着急忙慌抢购课程。众多家长似乎都沉浸在一种盲目的狂热中,患上了“焦虑症”。

而这种怪诞现象,还不仅限于奥数。当下市场,从学科英语到数学思维,从少儿编程到乐高、机器人教程,五花八门的培训乱花迷眼,恨不得孩子呱呱落地就操练起来。许多人也知道可能做的是“无用功”,裹挟其中着实压力山大,但谁都不敢放松,总担心“一步慢、步步慢”,总觉得“错过就是过错”。乍一看,这些说法似乎不无道理,培训机构也多以此招揽生意,可谓是“毒鸡汤越熬越浓”。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一时一事本定不了终身,成功也不是只有考试胜出这一种模式。特别是教育自有其规律,热衷以那些“怪怪的、奇特的技巧”催熟,就成了拔苗助长——“拔”的人累得够呛,“苗”也可能被毁。现实生活中,数学平平但语言超强的孩子比比皆是,学习成绩中游但情商逆商很高的孩子同样不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是按家长的想象和意愿勉为其难,才能挖掘每个孩子真正的潜能。

为“焦虑”买单没有尽头,就是一个无底洞。既然报奥数时,都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普通”,那么,何不将这种信任放到他们整个成长历程中?以更成熟更理性的态度面对众声喧哗,更从容更耐心地陪伴孩子成长,本身也是最好的教育。

(原标题:跟风学奥数?为“焦虑”买单是个无底洞)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评论员 田闻之

流程编辑:u022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记者:评论员 田闻之

编辑:u022


热门推荐

精品放送

换一换

Copyright ©1996-2020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