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 2021-03-17
今日中国的青年一代依然怀有动人的“科学梦”,依然怀有对国家大事的满腔热忱。“孩子,别停止热爱”,这既是前辈对中学生的寄语,也是对所有青年一代的期盼。迎难而上的毅力、说到做到的魄力,是最好的“回信”,也是最生动的科学课、人生课。
日前,“长征七号A”火箭一飞冲天,国人为之振奋,而随着更多幕后故事披露,一封信引发了大家的格外关注。原来,去年该型火箭首飞失利后,一名中学生给科研人员写了封信,除了加油鼓劲,还列出了一长串自己找出的“失利原因”。面对“小大人”的航天梦,“长征七号”总设计师及总指挥亲自回信感谢,并寄语其“早日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新华社资料图
科技创新“九死一生”,迎难而上的每一步,都是学子眼中的“诗与远方”。上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遭遇连续失利,就曾有青年学子写信鼓励:“挺起你们坚强的胸膛,昂起你们不屈的头颅”“成功永远属于坚忍不拔的攀登者”……情真意切,展现出的学识、眼界、胸怀,无不让人眼前一亮。从过往到今夕,这些滚烫的文字,读罢都让人感慨:后生可畏,“后浪”可期。“来日定闻银箭扶摇直上九万里”,中华少年的家国情怀及科学梦想,流淌于字里行间,在时代前行的浪潮中不断传承、翻涌。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共和国缔造者的宏愿一步步化为现实,一代代人的科学梦也在接续奋斗、奋勇争先中逐浪向前。国家积贫积弱时,“程开甲们”立下科学救国之志,“把生命置于危险之中”“把国家领向安全地带”;新中国成立后,“陈景润们”勇攀科学高峰,让中国登上“理论的光辉顶点”;改革大潮下,“林鸣们”许下基建强国梦,“建一座大桥、上一所大学”,在伶仃洋上架起耀目“飞龙”……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代代科学家、工程师们专注于不同领域,专注于中国技术跃进的每一步。放眼今日,从“90后”航天人高喊“我们为梦想而生”,到中学生写下“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老一辈“恰同学少年”的豪情壮志和“振兴中华乃吾辈之责”的赤子之心,仍在指引着新一代砥砺前行。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时期是人才成长的关键期,引导他们找寻到个人理想与奋进时代的共振点,对于涵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不可否认,一段时间以来,面对市场经济大潮,面对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现实,为名利计者川流熙攘,埋头苦研者倒常被说三道四。基础研究学科成了“冷门”,“梦想当科学家”甚至还会被嘲笑,许多年轻人对偶像的一切烂熟于胸,却对国之栋梁的科学家不识几个。有人忧心发问,“年轻一代何以离国家叙事越来越远?”这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必要提醒,也是中学生与“长征七号A”科研人员书信互勉令人感触的深层原因。透过这份互动,人们真切看到,今日中国的青年一代依然怀有动人的“科学梦”,依然怀有对国家大事的满腔热忱。“孩子,别停止热爱”,这既是前辈对中学生的寄语,也是对所有青年一代的期盼。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坐标上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今天的中国,身处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近的历史节点,正是呼唤挥洒青春、大干一场的时候。就拿科技创新来说,核心技术要攻坚突破,中国制造要转型升级,都需要青年一代“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投身其中、奋斗其中。与此同时,社会也要好好呵护他们的理想,让赤子之心免于“逆生长”。一方面,要拉近青年与“大家”的距离。发射失败时,科研人员说“要把所有的问题和薄弱点找出来,用成功证明自己”,一年后“乌云散去、苦尽甘来”。这般迎难而上的毅力、说到做到的魄力,是最好的“回信”,也是最生动的科学课、人生课。另一方面,要让知识被充分尊重,让科研人员等群体更有“职业尊荣”,向全社会传递出鲜明的“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价值导向。多管齐下培厚沃土,家国情、强国梦才会在青年一代心中不断萌发。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一代代人朝气蓬勃,向着梦想一次次出发、抵达、再出发,这个国家就能行稳致远,书写更多奇迹。
(原标题:让家国情怀引领“后浪”的逐梦之路)
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u008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编辑:u008
Copyright ©1996-2020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