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日谈

“问天长歌”奏新章!中国空间站建设首战告捷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04-30

 “问天长歌”奏新章!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建设首战告捷。

空间站是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大中型载人航天器,能够让人长久在太空生活,堪称“太空定居点”。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建造的第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积木”。天和成功进驻太空,也意味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稳稳迈开了第三步——建造空间站。

仰望星空,重达22.5吨的“天和”正在静待其他“小伙伴”——货运飞船、载人飞船、实验舱,以最终组建起“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的“豪宅”。看完效果图,有人直呼“带劲”,更有人发问:在这样“豪华”的“太空之家”酣然入梦,会是怎样的体验?

虽是“第三步”,但我们已然跋涉千里。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先后用6艘载人飞船、5艘无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一个目标飞行器和一个空间实验室,支持了11名中国航天员、14人次完成多趟太空之旅。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正是通过历次“神舟”和“天宫”飞行任务,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铺就了一条稳妥可靠的建造之路。

扎扎实实的每一步,背后都是不甘人后、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合作却遭到拒绝。2011年,美国国会更是出台“沃尔夫法案”,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及与之有合同关系的美国航天企业同中国航天机构进行任何接触和合作。面对全面技术封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感慨,“我们必须掌握技术,有实力,在国际合作中才有话语权”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几十年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攻坚克难,有的把搞研究的冷板凳坐穿,有的一年出差达250多天,有的常年驻守在孤岛、高山上的测控站,搞了一辈子航天,也未曾目睹一次火箭的腾飞……如今,中国在太空“自建房屋”,并且“关键核心元器件实现100%自主可控”,是对无数奋斗者,对无数心血与汗水最好的回报和勉励。

一位火箭总设计师曾说,“中国航天有个传统,每一次成功的喜悦也就持续一顿饭的时间。对于研制团队来说,成功不是光环,更不是休止符,而是下一次任务的起点”。问天、问月、问星河……对无止境的宇宙探索来说,空间站是一个新起点,向着梦想一次次出发、抵达、再出发,中国航天定能书写更多奇迹。

(原标题:自立自强走好中国人的“问天”长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评论员 何若

流程编辑:u01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记者:何若

编辑:u010


热门推荐

精品放送

换一换

Copyright ©1996-2020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