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10-29
“看,这些都是黄栌。”白述明手指的方向,是近年来颇有名气的坡峰岭景区。远远望去,这片山就像披上了灿烂的彩衣;走进其间,狭窄的登山道上游人如织,两旁的黄栌犹如夹道欢迎,树枝伸向半空似乎在向游人“招手”。
2013年,2000亩地、20余万株黄栌出现了“红叶不红”的现象,景区找到了房山区林果科技服务中心林保站的高级工程师白述明,8年来他在坡峰岭景区义务指导林木病虫害的防治,只为一个目的:染红坡峰岭。
红叶不红请来专家
“哟,这不是白工嘛!我得跟您说说,黄栌王周边能不能拉个网,要不游客老倚着,树皮都蹭掉了!”在景区里,担着两大袋垃圾正准备下山的清洁工刘占水,拉着白述明说起了自己的担忧。
刘占水提到的黄栌王位于登山道1700米处,是坡峰岭的镇山之宝。它高两米呈伞状,树形优美,周围砌有“树盘”蓄水,看得出是被精心养护的。看它的主枝干还不如成人小臂健硕,何以在漫山20余万株野生黄栌中称王呢?旁边的提示牌揭晓了原因:树势虽不大,却年年开花最早,花色最艳,秋季叶最红,落叶最晚,故称黄栌王。
就是这么优种的树木,着地条件却很差。“它是从石头缝里钻出来的!”白述明弓着腰拍了拍斜坡上的一大片原石说,“裸露的岩石形成缓坡,不保水也不保肥,虽然开花盛,叶片却很小;花占的养分太多了,就把树累坏了;花谢后整棵树尽显弱势,让人心疼。我真担心哪天它会衰弱致死。”白述明说,这是2013年他初见这株黄栌时的样子,因为缺少科学养护,树的寿命很难持久。
而在当年秋季,不仅黄栌王病病殃殃,漫山的黄栌均出现红叶不红的景象,这可急坏了景区管理者。“2009年村里开始打造坡峰岭景区,6000米步道都是村民一砖一石背上山的,不能荒废了!”景区林木管理负责人高文志说,村干部向区林果中心求助。“找老白,他是专家!”林果中心主任田文东力荐白述明。结果当天白述明便穿着皮鞋、衬衫上了山,就这样开启了8年的守护。
帮漫山黄栌摆脱“牛皮癣”
初到山顶的白述明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这片野生黄栌林本是周口店镇黄山店村发展生态产业、振兴乡村的希望,然而由于缺乏科学养护,目力所及一片衰败,丝毫没有红艳的惊喜。
他仔细查看叶片,上面是一块块白斑和虫洞。“这就是红叶不红的原因——黄栌白粉病,就像牛皮癣一样。”白述明说,由于病虫害严重,树势极度衰弱,再加上枝叶郁闭、山上干旱、土壤贫瘠等多重原因,别提观赏价值了,这些树能不能存活都是问题。
“提高树势,通风透光,这是最快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了!”白述明当机立断,凭着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决心帮这漫山黄栌摆脱“牛皮癣”。
2014年春节刚过,他亲手修剪了30株典型黄栌,边修边手把手地带队伍。“整枝修剪不仅能让树形美观,还能让营养集中,打薄是为了通风透光,消除病菌喜阴喜潮的生存环境……”
修剪过程越发验证了他的“诊断”。从剪开的横截面看,枝条严重衰弱,只有一小部分活组织,如果不更新复壮,树木的抗病能力会逐渐丧失,打多少药都白搭。那段时间每天修剪的枝叉铺在地上有20厘米厚,整树修剪率达到了40%。
经过一冬的修剪和补充营养,第二年开春时黄栌有了起色,萌发出许多有活力的新枝条,树势明显提升,叶片增大,“抵抗力”也强了,为防治白粉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开春到初秋,白述明隔三差五就来景区一趟。他家住在青龙湖,每次骑自行车到车站,再坐公交,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景区。“工人们实际操作上有差异,怎么用量杯配药,喷什么地方,隔多长时间浇水……我都得盯着,不然不放心啊。”
就这样,踏过密林、杂草,经历严寒和酷暑,深秋时白粉病得到抑制,2000亩黄栌一夜变色,叶大、色红,极具观赏性。景区也停止了长达5年的免门票试营业阶段,转为正式营业。即便付费入园,游人照样如织,给景区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
让胫跳甲在坡峰岭灭绝
2014年春季,虫害也来“捣乱”。白述明在修剪树枝时发现了胫跳甲的卵壳,立即有了警觉。待黄栌幼芽刚刚萌发时,大量胫跳甲幼虫开始孵化啃食,每个芽上都有1至5头幼虫取食。由于黄栌芽势弱,嫩芽萌发生长的速度还赶不上幼虫取食的速度,如果不及时防治,新梢萌发不出来,更谈不上展叶了。
“要是园艺工人不认识这些虫子放过了,这一年可就白干了。”白述明带领20多人,用了5天时间接连打药,终于将虫害控制住了。
“这个虫不难治,难在需要大量时间观察和经验判断,找准时机一网打尽。现在这个虫在坡峰岭已经绝迹了!”说着简单,为了和胫跳甲“战斗”,白述明在春季萌芽期的15天里天天上山,日行2万步,剐坏了两双鞋和一件羽绒服,手上还留下了一道疤。
四季耕耘,才有一季收获。深秋游人眼中绚烂的坡峰岭是白述明带领园艺工人盯、防、治、养全年的成果。不仅是黄栌,他还指导景区对玫瑰三节叶蜂、月季三节叶蜂、玫瑰白粉病进行防治。
随身带剪刀是白述明的习惯,到黄山店村委会办事的功夫,他顺手就把门前的6株龙爪槐给修剪了。他笑着说:“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顺手的事儿!”
说起白述明的帮助,黄店村党支部书记张进刚感激不尽:“本是一座荒山,现在成了绿水青山,大家都吃到了生态治理的甜头,白工功不可没!”张进刚说,经过8年的治理,坡峰岭已经吸纳了200多位村民就业,形成了餐饮、停车、住宿、旅游的产业链,全年收入1400多万元,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都盼着景区更好!
拯救上千株日本红枫大苗
随着景区名气越来越大,2017年坡峰岭又引进了日本红枫大苗增加景观,让游客春、夏、秋三季都能观赏到红叶。日本红枫大苗十分珍贵,一株的价格抵20株黄栌,但在新梢生长期却出现了枯干死亡的现象。苗木供应商认为是根部病害造成的,为景区提供了多菌灵,却没什么效果,于是白述明又“出山”了。
“这不是病害!”白述明看着日本红枫根部被挖开的一圈土坑,发现靠近苗木根部的一层是其自带的土球,于是大胆猜想是苗木自带土球与栽植地土壤差异太大,毛管水难以连通所致。“土球是黏细土,咱们坡峰岭是石砾土,两种土的毛细孔不能结合,石砾土里的水进不到黏细土里,所以树是干的!”
白述明提出“小水勤浇”的建议,让苗木自带的土球始终保持湿润,什么时候新根生长到能吸收本地土壤的水分,树就彻底活了。景区按这方法操做了一段时间,果然见效。
解决了病虫害,白述明又开始研究怎么嫁接选育黄栌优种。“黄栌也是有肤色的,可以通过嫁接,让鲜艳的品种扩繁。”白述明打算通过“蜡封接穗”技术实施嫁接选优,于是他把自家电磁炉搬到窗外,上面搁个铁盆融蜡,结果因为火力太大,蜡液突然爆腾,喷得满窗都是蜡液,虽然没伤着人,可窗户打理起来太困难了,为此他还挨了妻子一通骂。“这200根从优种树上剪出来的枝条用蜡封上一层‘保水衣’,嫁接成活率才高,这是在果树上常用的方法,我试着在林木上用,效果也不错,红叶颜色更鲜亮了!”白述明说,虽然妻子埋怨了几句,但最后还是支持他干成了这事儿。
林果中心主任田文东评价说,59岁的白述明从事林木病虫害防治和检疫执法工作已经36年了,在专业上很较真儿,他发现了区里首例白蜡窄吉丁疫情、美国白蛾疫情,彻底拔除疫点,创造了许多绿色防控的经典案例,设计了各种试验解决实际问题……正是踏实、勤奋、爱钻研的性格,不仅成就了坡峰岭,还让白述明两次获得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称号,今年还获得了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的荣誉。
对于这些头衔,白述明觉得都是虚名,他从小生长在房山,爱家乡,爱自己的事业,坡峰岭让他一展拳脚,把毕生所学都用在这里。“其实我和这山上的黄栌一样,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土壤,幸运地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需要,我愿一直守护这片山林,继续做我热爱的事儿!”
(原标题:红叶不红,他给“治病” | 义诊8年的“树医生”)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u015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编辑:u015
Copyright ©1996-2020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