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

《纸短情长》:家书渐失,谁还想起写一封信?

北京晚报 2021-12-17 18:25:54

中年以上的人大概都有写家书的经历,那时候,写信和收信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近的二三十年,家书突然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人们忙于打电话、上网、看手机、发微信,谁还想起写一封信?

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明星开始上电视读信了,单位里纷纷组织诵读“红色家书”,连中小学生也被要求写家书了,书店里陈列着五颜六色的书信集,……那一封封娓娓道来、充满感情的文字,一次次戳中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纸短情长》 张丁 人民出版社

回首一望,家书的历史足够绵长,竟然在我们这一代画上了句号。如果从考古发现的战国木牍家书算起,至今也有2200多年了,其间被赋予了尺牍、尺素、尺翰、鲤鱼、鸿雁、书翰、书简、书函、简札、锦书、竹报、平安书、音问、家信等多种名称,可见其既有人间烟火气,也具艺术审美价值,甚至大诗人杜甫“家书抵万金”的感叹,直到今天仍得到了最为广泛的认同。

然而,以前写的、收的那些信,都到哪里去了?没想到,还真有人在关心这件事,并且坚持做着抢救家书的事情。2005年,以保护传统家书遗产、守护民族精神家园为宗旨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在北京启动。项目组面向海内外征集中国家书,采取科学保管、系统整理、展览出版、研究宣传等方式,对民间家书进行抢救性收集。成果不错,十多年来,已收集到家书6万余封,从一个项目组发展到成立家书博物馆,为抢救性收藏民间家书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2013年,项目组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资助。经过5年的实践和研究,呈现了一本专著《纸短情长——中国家书的文化价值与抢救策略》。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家书文化著作,系统梳理了家书产生的历史与发展演变,多视角分析了家书的文化价值,披露了抢救家书的缘起、历程和幕后故事,宛如一幅幅关于中国家书历史与现实的多彩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张丁首次把家书作为一个整体文化概念进行理论研究,提出了对家书进行文化价值判断的新模式,即家书具有文化遗产价值、历史价值、伦理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时代价值等综合文化价值。

作者认为,家书既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属性,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是双遗产性质的特殊文化遗产,亟须抢救。在论述家书的历史价值时,通过6个案例研究,说明各个时期的家书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观察社会变迁的一个窗口,可以补充正史、党史史料的不足,丰富历史的细节和“表情”。同时,家书属于个人化的史料,反映的是个体生命的心路历程,是人物传记写作的重要史料。

例如,作者详细解读了1912年初任鸿隽自南京临时总统府秘书任上写给兄弟的3封家书、1913年8月杨体锐就义前夕写给祖父母的遗书、1915年2月19日旅居纽约朋达旅馆的黄兴给秘书石陶钧的信、1922年9月3日高振霄致孙中山的信,说明在民国初创的历史上,除了那些宏大场面外,也发生了一幕幕鲜活可感的小事件,而这些民间记忆,几近湮灭,依靠这些家书,才得以恢复,丰富了人们对于辛亥革命的认识。

此外,书中也展示了一组写于抗战时期的家书,反映了普通民众在抗战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包括上海沦陷后小学教员姚稚鲁奔波逃难时写给家里的信、湖南衡阳商会副会长卢明璇逃难途中写给儿子的求助家书,记录了侵华日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身体牺牲、财产损失和心灵磨难,他们的悲惨遭遇和生前留下的家书,成为控诉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铁证。还有戴安澜、程雄、褚定侯、李云鹏等抗战英烈的家书,将先烈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已经过去七八十年,依然能够鲜活如初,感动你我。此外,华侨、大学生、白衣天使、爱国绅士、商人、职员、劳工、保育生等阶层的家书显示,在救亡图存的危急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表现了空前的民族团结,展现出同仇敌忾的民族情怀。

值得注意的是,笔者还对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所藏的与共产党人有关的一万余封红色家书进行了初步梳理,发现这些家书的时间跨度与党的百年历程基本吻合,从若干侧面反映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家国情怀。虽然各个时期的家书在传递信息和情感方面有共性,但又因不同的时代特色,展示了不同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心路历程。

《纸短情长——中国家书的文化价值与抢救策略》还用大量篇幅分析了家书的伦理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指出思亲感恩、孝亲敬老等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体现在日常语言和行为上,也体现在一封封的家书中,特别是那种欲孝而不能孝的矛盾和挣扎普遍存在于每一个游子心中。自古以来,家书承担了很多的家庭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孝亲敬长、勤劳节俭、励志勉学、慎重交友、谨言慎行等方面,核心是修身、治家、读书。与其他交流方式相比,家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背对背、更理性、更深入等。作者重点介绍了曾国藩、梁启超、傅雷、“中国兔爸”程敏等运用家书进行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给读者带来启发。家书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书法方面:家书是有生命的书写;家书的文字背后有故事;家书里的书法有一种格律美。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家书史就是一部书法史。

作者指出,家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档案学、文献学、历史学、文学、伦理学、教育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属性于一体,是以家书实物为征集对象、以家书内容和形式为研究对象、以家书文化为传承对象的新的研究领域。家书具有历史与现实双重文化价值。作为一种史料,具有历史、伦理、教育、艺术等学术研究价值;作为一项活动,具有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抢救保护中国家书的若干建议,希望尽早把家书文化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来,使家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升到国家层面。

本书既是学术研究的成果,也是面向大众的读物。它讲述的是刚刚在我们身边消失的家书的故事,包括古往今来的经典家书文本及其背后的感人故事,以及一些人为了留住家书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和思考,相信喜爱家书的朋友读后会有共鸣。

(原标题:家书纸短情长 多元文化价值)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苏沣

流程编辑:TF065

本网受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委托,声明如下: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未经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或本网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不得转载、使用、编辑刊登在本网上的文章、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联系电话:010 85202353


热门推荐

精品放送

换一换

Copyright ©1996-2021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北京晚报
2021-12-17 18:25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