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日谈

非常时期请多为市场主体分忧解难

北京日报 2022-11-25 10:06

惟有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社会生产力,才谈得上健康的经济秩序和稳定的发展预期。不缺位、不越线,坚持依法科学有序防控疫情,确保二十条优化措施落地见效,将疫情控制住,将温暖送到位,经济细胞就会再度活跃起来。疫情是暂时的,发展是长期的。政府帮扶企业,员工体谅企业,上上下下拧成一股绳,我们就一定能扛过这段非常时期。

新华社资料图 图文无关

着眼疫情带来的现实冲击,北京近日再次送出“政策红包”,将用人单位缓缴社会保险费的最后补缴期限由原来的2023年2月23日延长至2023年底,以进一步减轻困难企业负担,合理分担企业稳岗成本。

疫情持续反复已近三年,各类市场主体的日子过得着实不易,既要保证生产经营,将疫情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又要守护自家员工,在紧日子里保障相应劳动权益;还要履行防疫责任,“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历经数十场大小战疫的考验,北京能够保持经济社会的总体稳定,广大市场主体功不可没、殊为不易。当下,我们正面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形势,市卫健委呼吁各行业、各单位、各部门加强人员动态管理,进一步降低到岗率,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各方再次积极响应号召,一些企业车间推行闭环管理和轻量生产,确保生产与防控两不误;一些企业管理部门安排员工居家,以在线协同平台开展工作;一些商店暂停营业,但保留餐饮外卖和自提服务……这些举措是避免疫情扩散的必要之举,彰显着识大体顾大局的主人翁意识。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万千民众的殷切期待。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方方面面协同配合,其中重要一环,就是保住市场主体、稳住发展预期。企业是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载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是稳就业的“顶梁柱”、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目前,北京拥有各类市场主体223万户。名企大厂与小商小户共同蓬勃成长,才撑起了首都发展的一片天,成就着广大市民的幸福梦。如今,疫情阴霾弥久不散,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横亘眼前,不论是继续为防控工作提供物质支持,还是疏通经济毛细血管,稳定宏观经济大盘,都离不开企业这一源头活水。可以说,惟有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社会生产力,才谈得上健康的经济秩序和稳定的发展预期。

为市场主体分忧解难,首先需要政府部门细致服务、主动作为。过去一段时间,从留抵退税“直达快享”,到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缴存“应缓尽缓”,再到国有房租减免“即申即享”,政策组合拳出了不少。相关部门既要狠抓落实,提升福利到达率,也要密切关注广大企业的急难愁盼,与时俱进完善政策储备,下好“及时雨”、送好“雪中炭”。与此同时,更要坚持依法科学有序防控疫情,谨记“法无授权不可为”,坚决杜绝“层层加码”、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等,确保二十条优化措施落地见效,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扰。不缺位、不越线,将疫情控制住,将温暖送到位,经济细胞就会再度活跃起来。

有企业家曾说:公司不但是股东的公司,而且是员工的公司。诚如斯言,员工与企业并非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彼此成就的共赢关系。非常时期,上下齐心、并肩作战,才能共克时艰,更快迎来柳暗花明。当企业遇困承压,员工作为企业的一分子,也要想企业之所难,尽己所能出一份力。在居家办公状态下,也要自律尽责,克服现实困难,保证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即便无法“云办公”也可积极做一些替代工作。

抗疫不易,彼此信任、换位思考、共同分担、尽己之责,这不仅是企业与员工应体现出的共同体意识,也是我们争取防疫主动权的效率来源。

疫情是暂时的,发展是长期的。政府帮扶企业,员工体谅企业,不仅仅是一种“救急”,更是为明天蓄能。守望相助、群策群力,上上下下拧成一股绳,携手并肩筑起钢铁长城,我们就一定能扛过这段非常时期。

(原标题:非常时期请多为市场主体分忧解难)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崔文佳

流程编辑:U022


热门推荐

精品放送

换一换

Copyright ©1996-2022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北京日报
记者 崔文佳
2022-11-25 10:06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