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 2023-09-18 10:50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罗昕在《人民论坛》撰文指出:
城市形象的营销不仅要看重流量的规模效应,更要重视流质的催化效应。在城市网络营销中,流量与流质是辩证的统一体,流量是引爆的前提条件,流质是持久的核心要件。流量城市要善于营销,更要加强治理,让大流量澎湃着好流质,而不是横空出世、昙花一现。流量城市营销应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注重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息呈现、全效落地。
首先是合流:协同城市主体的优势资源。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具有低门槛、社会参与性强的特征,城市营销要坚持政府搭台、民众唱戏、企业支持,相互配合,整合、协同、优化各方优质资源,共奏城市形象的和谐乐章。政府作为城市形象的定义者、城市文明的管理者,应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城市内涵,注重城市建设。市民是城市形象的具体微观表达者,要广泛参与城市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短视频平台是城市形象的流量聚合者,要提供内容传播、品牌推广、技术服务等。
其次是分流:把握城市营销的有序节奏。短视频“短平快”的特点既可以迅速造红一个城市,也可以迅速退隐一个城市,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城市营销如果用力过猛,终究是热点难以持久,既消弭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也劳民伤财。要打造经久不衰的高质量城市品牌,城市顶层设计者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形成可持续、立体化、有层次、整体性的城市高质量传播体系,实现对城市空间的流动性再生产,真正将“流量”转化成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
最后是限流:凸显城市文化的核心要素。短视频城市营销,不应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优质流量,过滤浑浊流量,既要防范算法机制下产生的“信息茧房”“过滤气泡”效应使城市文化、形象日益单一化、狭窄化、碎片化,也要强化在算法机制下对城市关键核心要素加以精准推送,呈现丰富立体饱满的城市形象。城市营销应提升对城市地域、文化与历史独特性的推广力度,强化城市本身的异质性特征。城市营销要展现更多原始的、真实的和多维的城市面貌,通过城市核心符号和历史记忆,在曝光度和美誉度之外,把叙事重心放在城市的辨识度上,探索差异化的“模因”“IP”,从而避免城市形象营销的网红化、同质化思维。
(原标题:流量城市营销的建议)
来源:北京日报 文信 辑
流程编辑:u027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Copyright ©1996-2022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