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2023-09-25 14:54
秋风送爽,又是一年中秋时。抬头赏明月,低头画“中秋”。
大约十年前,孩子在我的iPad里下载了绘图软件,让我利用退休后的闲暇时间在屏上涂涂画画。一开始没有电子笔,我就用手指在屏幕上直接作画,戏称其为“电脑指画”。
那还是在2014年,我外出旅游,经陇西“居延海”,气势磅礴,内心欲画,苦于手边无笔无纸无墨。突然想到平板电脑上有画图软件,首次应用便尝到甜头。后来绘图软件也步步升级:色彩、笔刷变得多样……真是一发而不可收。
创作来自生活:我的一部分作品是旅游图画日记,用图记录旅途见闻;还有一部分是节日节气民俗画,尤其端午、中秋,春节更是年年更新。日积月累,电脑中也存了不少作品。几年前,获悉电脑绘画(数字绘画)已与电子色彩、三维数字世界、计算机动画技术、数字音频制作、数字虚拟空间与在线艺术等统称数字化艺术,作为美术创作的新门类与中国画、油画等诸画种“并驾齐驱”了,我的创作更来劲了!
我在南方出生,在北京长大,因此今年画中秋民俗画时,南北方两地习俗都有表现,既有南方的苏式酥皮月饼,又有北方的混糖月饼、兔儿爷;既表现月饼的传统包装,有时又不忘用数字时代的符号“云盘”造型,来丰富广式月饼。
中秋,月饼是主角,今特奉两段围绕“月饼”的回忆。
我二十岁时,高中毕业,到黄河几字湾的北岸内蒙古临河插队。当地因广种小麦,有白面,中秋节兴用晋陕蒙流行的“胡麻油”和红糖、白面混搭制成混糖月饼,即无馅月饼。那天,我们十个知青,除一个留家做饭,全都去村南河滩收割大豆,一直干到天擦黑,结束后不顾疲惫匆匆往家赶,看到村里各家已点上油灯了,并飘来西域胡麻油烘焙的特殊香味。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年可就等这一回啊!进院后,我从凉房里取出贮存了数天的河套西瓜,把它与月饼一同摆在炕桌上,那跳跃的油灯火苗映出了每个人放光的眼神……
第二段回忆回到了上海,我的出生地。很小的时候,我住在淮海中路。后来每逢出差上海,我必到淮海路逛逛,这里有许多儿时的回忆:每到临近中秋,食品店必支锅烘焙,边做边卖,香味四溢,顾客不断。我是个“鲜肉月饼控”,返回北京时必买一些带给家人品尝。上世纪八十年代返京后,我开始根据上海《新民晚报》剪报,自己学做,每年必做,一来解馋,二是体验节日氛围,现在孩子们也不断加入其中。传统文化就是要在有趣的仪式中传承,而我热衷于用“指画”记录这些转瞬即逝的画面——这也是在换一种方式与世界打交道吧!
(原标题:指绘中秋)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朱维理
流程编辑:u027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Copyright ©1996-2022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