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他隐姓埋名28年,换来一声声"惊雷"震撼世界

CCTV国家记忆 2023-10-30 12:30

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重要报刊同时刊发了一则长篇报道。这则报道,让绝大多数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一个名字——邓稼先。

01

邓稼先17岁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又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博士。在取得博士学位的第九天,邓稼先就登上了归国的轮船。回国后,他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队伍中。

然而,一次秘密的会见,打破了邓稼先原本安定的生活。

1958年8月的一天,中国核工业发展与核武器制造的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把邓稼先叫来办公室,进行了一次秘密谈话。

据邓稼先妻侄许进介绍:钱三强副部长把邓稼先叫到办公室,跟他讲,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请你来做这项工作。邓稼先作为一个核物理学家,肯定一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当时毫不犹豫地跟钱三强副部长说,我接受这项工作。

当晚,邓稼先躺下后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他对身旁的妻子许鹿希轻轻地说了声:“我要调动工作了。”

离别前,不爱照相的邓稼先带着妻子、四岁的女儿和两岁的儿子前往照相馆,专门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全家福。

谁能想到,这一次的分别,是整整28年的聚少离多。

嘱托好家里,邓稼先很快就投入到新的工作当中,他被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那时除组织之外,没有人知道邓稼先究竟在哪里工作,具体在做什么。

02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仅仅可以满足最简单的基础制造,就连一辆汽车、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自主研制原子弹谈何容易。

当年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科研队伍里有不少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至少有14人是诺贝尔奖得主。而当时还是中科院副研究员的邓稼先所带领的团队,只有28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在这些大学毕业生中,大多数人对核武器技术的了解一片空白。尽管这样,邓稼先也没有放弃,他决定边学边教。

邓稼先带领科研人员用几台简易的手摇计算机、算盘,夜以继日地进行演算,确定了一个关键性参数,扫清了中国自行设计核武器道路上的拦路虎。克服重重困难,他们最终确立了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框架和构想。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打破了美、苏核垄断,改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然而,邓稼先还没来得及庆祝,就收到了母亲病危的消息。等他到达病房时,母亲已经不能说话了。匆忙赶来的邓稼先就这样送走了母亲。

没有时间悲痛,料理完母亲的后事,邓稼先又立刻从零开始,投入了氢弹的研究。

1967年6月17日,随着一声惊天的巨响,中国成功的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03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紧张工作之下,邓稼先的身体状况也频频告急。1985年,61岁的邓稼先被诊断为直肠癌晚期。

尽管饱受病痛的折磨,邓稼先最关心的仍是中国的核事业。他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和老搭档于敏等人写下“关于我国发展核力量的几点建议”。这份建议书直到今天都对中国的核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986年7月15日,邓稼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是“七五”计划期间的第一个全国劳模。

12天后,邓稼先去世,享年62岁。

1999年,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一穷二白的年代,为了新中国的和平,邓稼先呕心沥血,带领团队造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在荒漠戈壁上响起一声声“惊雷”,让世界又一次认识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热门推荐

精品放送

换一换

Copyright ©1996-2022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CCTV国家记忆
2023-10-30 12:30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