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1-20 20:02
第四届中国急救大会传来好消息,北京未来将通过120开放AED设备和城市急救志愿者定位,打造“社会4分钟急救圈”,并计划在明年对重点公共场所工作人员进行高质量急救培训超3万人次。
AED被誉为“救命神器”,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通过电击除颤,可有效抢救心跳骤停患者。随着近年来公众急救意识不断增强,AED愈发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尤其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小设备往往能发挥大作用。比如,北京地铁西二旗站有乘客昏迷无自主呼吸,站务工作人员立即使用AED除颤,让乘客转危为安;朝阳一家游泳馆有人晕倒,AED再次立功,把患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作为守护生命的一条重要“防线”,“救命神器”每发挥一次作用,也意味着守护了一个家庭。
配置AED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切实把急救设备用好用足更是当务之急。然而,一边是器械装配范围越来越广,一边是“不会用、不敢用”的情况客观存在。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AED仍然陌生,如何操作更无从谈起。即便是掌握原理的非专业人士,倘若面对实战,恐怕也心存顾虑。还有指引定位的缺失,“黄金4分钟”内找到就近的设备,绝非易事。知晓率低、培训不到位、信息不匹配等种种现实困境,让“救命神器”的普及和应用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一旦好钢无法用在刀刃上,再好的设备也难免成了摆设。
推广AED,织就完善急救网,需要针对性发力。此次北京出台贴心措施,通过120公开AED和志愿者定位信息,让市民不至于“有求无门”;培训覆盖面扩大,更是在播撒希望的种子,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知识……当然,在急救这张网上,每个人都是节点,“只有人人都有救人能力,人人才有获救机会”。让设备进单位、进社区、进校园,反复训练、不断练习,才能破除专业门槛,让大家能上手、敢上手。在此基础上,未来可进一步发挥新技术助推力,开发指尖上的地图和小程序,让身边的AED找寻更加容易。总而言之,城市急救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硬件配置,也需要理顺机制、更新理念。
织好急救之网,需要更多人参与,期待各方携手努力,让“救命神器”为每个生命撑起“保护伞”,更加有力地托举生命安全。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评论员 孙延安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Copyright ©1996-2022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