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报网摘

《史记》里的孔子真实吗

北京晚报·五色土 2024-01-19 16:56

普通的小朋友只会玩玩藏猫猫、老鹰捉小鸡,可小时候的孔子却与众不同,一个人玩俎和豆(古代祭祀用的容器)这些陶制品,不但像模像样地摆起来,还学着大人的样子又是跪又是拜;

孔子觉得《韶》乐太好听了,连续听了3个月,余音绕梁,美得连吃肉都不知道啥滋味了;

孔子的头上有个大包,长得像是独角兽;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按照当时的鲁尺,差不多有2米多高;

……

《千年孔子:商周之战、春秋之乱与孔子之变》孙晓飞 著 团结出版社

如上这些描述,是我们脑海中固有的孔子形象,大多数人都深信不疑。可《千年孔子:商周之战、春秋之乱与孔子之变》的作者孙晓飞通过对《史记·孔子世家》文本的细读以及深入研究,发现真实的孔子并非司马迁所着意建构的这样,两者相差十万八千里:

孔子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跟母亲一起住在舅舅家。别人的父亲不在了,每年都要通过祭拜来怀念,可由于种种原因,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里,没有舅舅的同意,家里也不方便举行相关活动。因此,他“陈俎豆,设礼容”并不是真的玩游戏,而是在默默地纪念父亲。

孔子是儒家的祖师爷。儒家以孝化人,孔子长到十几岁都没有正式祭拜过父亲,这在春秋时代,可是大不孝之罪呢。在作者孙晓飞看来,司马迁刻画这些细节,正是为了突出孔子重孝,虽然没有亲自参与过父亲的祭礼,仍然通过模拟祭拜,来表达自己的哀思,“祭父如父在”。

而《韶》乐是春秋时代祭祀四望(四方)的庙乐,祭祀的时候,参与的人员一律不能吃肉。孔子跟着齐国的乐师学习《韶》乐,就像亲自参加祭祀四望的祭礼一样,不但内心诚敬,而且遵循规则不吃肉。孔子学了3个月,90天一口肉都不吃,当然“三月不知肉味”啦,因此,齐人才称赞他了不起。要是孔子听了《韶》乐自我吹嘘说,这曲子太好听了,循环听3个月,鸡鸭鱼肉一顿都没吃出滋味来。那齐人就该不会赞赏他,而是奚落他了。

至于孔子2.22米的身高,可能也是司马迁的合理想象。司马迁死后27年,昌邑王刘贺(大家熟悉的海昏侯)去世,操办葬礼的人在他的墓里放了一面镜屏 ,背后的漆板上画着孔子像,头部平整,不凹陷也不高突。但漆板上记录孔子生平的文字里,基本照抄了《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身高也同样是2.22米即九尺六寸。

无论《史记·孔子世家》还是海昏侯墓关于孔子身高的记载,都可能是虚构的,原因是对身高的管理,是一个近世概念。中古以前,人们认为与身体有关的一切都是神圣的,汉末的曹操剪下一缕头发都可以代表死了一次。在春秋时代如果丈量人的身高数据并保存下来,不但是严重的冒犯,估计也是很重的罪行。

孙晓飞猜测,之所以确定孔子的身高为九尺六寸,是因为老子与叔梁纥的身高都是十尺,前者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崇尚的道家鼻祖,后者是孔子从小就怀念的父亲,可能司马迁认为孔子的身高不能超过这两个人。

如果司马迁在他所写过的帝王将相中,都有详尽的外貌描写以及具体身高,那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或许有相关史料储备,有可信的数据来源。

但如果只写了孔子的身高(连他唯一以“异人”的身份进行构建的帝王刘邦也没有给出具体身高),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个外貌特征并不是信手随意写的,而是有意安排的。

孙晓飞接着在书中写道:司马迁在处理的,并非一个“实在”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想象中的圣者,一个仙传人物的“此在”模型。因此,必须让孔子脱离肉身,成为一个现实社会的超越者,一个能够带领人们走向未来的人。孔子人生之路的曲折经验,包含有若干隐喻意义的求道故事,构成了某种强烈的期待,从而帮助塑造了孔子的名声。

在战国,孔子被塑造成一位圣者,因此他有义务像超人一样,在现实社会证明自己的“异能”,从而打消人们的怀疑,光耀圣者的价值。

写作《孔子世家》的司马迁,显然注意到了这个倾向,因此迹近超人的孔子,也必须向尘世交出一份看得见的答卷。

圣者或者超人必有“异能”,跨越时间的障碍,解决时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孔子42岁那年,鲁国执政季桓子在凿井时,得到一件土缶,里面有奇物,其状如羊。

为了考验孔子的才智,季桓子派人去求问孔子:“在井中得到了奇物,形状像狗,这是怎么回事呢?”冀图迷惑孔子。

很显然,孔子不会上当。

孔子回答说:以我的知识而言,那应该是只羊(而不应是狗)。并给出了具备经验价值的回应。

设局者季桓子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孙晓飞认为,司马迁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建构孔子“未卜先知”或者“先知先觉”的形象,在孔子的头脑中,有一个强大的知识库,没有任何现实世界的问题可以难倒他。

孔子的这个知识来源于何处?

《左传》里没有给出答案,司马迁也同样没有给出答案。孙晓飞认为,这或许同样并非史实,而只是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法而已。

作者结合商周神政权力的影响,对传统文献和考古新证作出全新释读,探讨了孔子思想对春秋时期神权、王权及贵族政治造成的冲击,分析了孔子思想三个不同的层面,把孔子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具体化,肯定了孔子之变在文明史上的重大意义。

知名历史研究者吴钩推荐这本书时说:本书带领我们重返春秋历史现场,揭示了孔子为何成为列国公认的文化英雄。最可贵之处,在于把孔子放回到那个充满动乱和纷争的文明早期时代,以全新视角洞察了孔子及其思想如何突破时代局限,散发出穿透历史的光芒。

责编:李峥嵘



Copyright ©1996-2024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北京晚报·五色土
2024-01-19 16:56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