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

再看长津湖战役,有何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书中有所记录

北京晚报   2020-10-30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抗美援朝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过程中涌现出大批英雄人物,诞生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文学领域,70年来有关抗美援朝的书写一直都没有间断过。


作者:陈梦溪

10月25日,由国家电影局主抓,北京博纳影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等联合摄制的电影《长津湖》,抗美援朝纪念日当天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开机,据媒体报道,电影由黄建新作为总监制及联合编剧,陈凯歌、徐克和林超贤作为影片的联合监制与联合导演。一时间,长津湖战役引发热议。许多年轻观众也开始因此寻找资料,希望能阅读和了解70年前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冰天雪地的战场阻击敌人。图片来自纪录片《冰血长津湖》视频截图 制图 吴薇


《血地冰天——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纪实》 李成志 著

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目空一切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曾经发生在朝鲜战场上改变了世界格局的长津湖战役中,我们的战士穿着单薄的服装,拿着简陋的武器,饥肠辘辘,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一次又一次地冲锋。在这种几乎超出了人类生存极限的恶劣环境下,中美两国精锐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与美国海军陆战1师展开的这场武器装备对比悬殊的战争,俨然已经超出了常规战争的范畴,更像是一场意志力的殊死较量。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进攻?这究竟是对生命的漠然还是对生命的捍卫呢?一场震惊世界的强强对决,为何中美两国却共同选择了遗忘?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创伤?

对于作家来说,长津湖战役70年来的研究越来越多,资料也越来越丰富,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历史上,许多作家开始正面描写这场战役,解密、解读其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此前,国外有一些相关影视文学作品对这一题材进行创作,而我国开拍电影及作家的写作是对此的正面回应,是我国文艺工作者中国视角的发声。


《长津湖》 王筠 著

军旅作家王筠曾经在长津湖战役中主力部队20军服役,从那时起,他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史二十多年。他的长篇小说《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集20年研究抗美援朝战争的成果和对长津湖战役幸存将士的采访,以气势恢宏的笔调全景式再现了这场惊天动地、艰苦卓绝的战争。小说出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等奖项。军事专家张明金透露,王筠对老一代抗美援朝干部有过多次采访,所以他的文学作品中,许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种武器装备性能都讲的很翔实。他认为,王筠塑造的人物有乡情,有亲情,有友情,也有恋情,这能吸引读者看下去。作为一个后来者,王筠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只有二十多年时间,他用10年时间完成了160万字的创作,这是他义无反顾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史的一个成果。

王筠的第二部关于抗美援朝的长篇小说《交响乐》今年也已出版,《交响乐》以志愿军某部军直侦察营、某师医院治疗队、某部穿插营和美军某空降团战斗群特遣队的战斗历程为牵引,真实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彰显了广大志愿军官兵的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目前他正在撰写第三部关于抗美援朝的长篇小说《阿里郎》。


《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何楚舞、凤鸣、陆宏宇 著

何楚舞、凤鸣、陆宏宇合著的《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则全面、真实地再现了长津湖之战的壮烈场面。这本书对应《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和《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从中国的视角对此进行解读。从战争发动前中美苏各国战略考量、大国之间的博弈写起,分别从中美双方的战争准备、策略、实力对比等各方面因素着手叙述,再到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等一个个分战场激烈的战斗场面,使人仿佛重新回到那白雪皑皑、硝烟密布的战场上,看着这场旷古的决战,令人心中无比震撼。为了写作本书,作者历时两年,走访居住全国各地的28名志愿军老兵。老兵们分别来自参加长津湖战役的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26军、27军,既有战斗英雄、火线指挥员,也有参与战略决策的高级指挥员、参谋以及军情、后勤人员。他们是仅存的历史见证者。


《围猎美军“王牌师”——抗美援朝长津湖战记》邵志勇 著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邵志勇写作的《围猎美军“王牌师”——抗美援朝长津湖战记》也是一部非虚构军事历史作品,全书共九章、23万字,并有二十多幅珍贵的长津湖战场照片,是全面反映长津湖之战的专题性历史著作,在挖掘战争原始材料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战史回忆著作,对长津湖之战的全过程进行了科学考证与事实性还原,比较完整地揭示了作战的全过程,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业绩彰显于世,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的历史,讴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亮剑长津湖——第二次战役战事报告》胡海波 著

此外,胡海波的作品《亮剑长津湖——第二次战役战事报告》和李成志的《血地冰天——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纪实》也是很好的关于长津湖战役的普及读物。

其实关于长津湖战役的文学作品不止以上这些,其中既有小说,也有报告文学,既有几十年前战地记者所写的真实报道,也有当代作家研究历史后的优秀创作。用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的话说,抗美援朝对于新中国当代文学的建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巴金等一系列重要作家都曾去过抗美援朝前线,并留下了各自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写抗美援朝,也建构了一个新中国新的精神世界。本期书乡为读者推荐的几部关于长津湖战役的文学作品,或许可以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那一年在长津湖战役中浴血奋战的最可爱的人们。

正如长篇小说《长津湖》的作者王筠所说:“抗美援朝精神在我理解中,是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精神,我有责任弘扬这种精神。”王筠认为,战争文学表面上是在揭示战争的残酷,从根本来讲是启迪人类的良知,是呼唤正义与和平。战争文学作为独特的文本范式,在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原标题:抗美援朝作品中的“长津湖”)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u008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编辑:u008


热门推荐

精品放送

换一换

Copyright ©1996-2020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