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2020-11-11
最近,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批评“全职太太”的言论上了热搜,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仿佛每隔一段时间,相似的话题就会被重新讨论一次,总是有关女性在家庭和事业选择上的两难,在育儿过程中面临的崩溃,还有那些遍布在生活细处的困境。
如果将时间回溯至一百多年前,大部分女人都是“全职太太”。美国历史上,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被称作是“家中天使”——表面的美誉将妇女牢牢限制在了狭小的家庭生活中。新旧世纪之交,尽管困难重重,越来越多的女人却想要走出家门,像男人一样拥有社会身份。这一时期,写作也是属于男性的特权,19世纪的女作家们要么为自己取男性的笔名,要么将作品终生锁入抽屉。直到1928年,弗吉尼亚·伍尔夫才写出了那句如今人人熟知的名言:“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个自己的房间。”
让女人拥有一个自己的房间,凯特·肖邦比伍尔夫早了二十多年。凯特·肖邦在189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觉醒》里,让女主人公埃德娜·庞德烈从滨海大道上的大房子里搬出,住进了街角的“鸽子屋”。埃德娜对自己的女性友人瑞兹小姐解释说:“我实在烦透了打理那栋大房子。反正我也从没觉得它是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瑞兹小姐一针见血,揭露了她的心理:“房子和钱都是你丈夫的。”埃德娜只好坦露自己的计划:搬进小房子,通过作画赚取一些收入,日子可以过得节省些,获得的却是自由独立的生活。
《觉醒》[美]凯特·肖邦 著
齐彦婧 译
大鱼读品|
以现代眼光看,凯特·肖邦的《觉醒》细腻、精致,十分敏锐地捕捉到了女性在婚姻中感到受困和苦闷的切面,但在1899年的美国,《觉醒》的出现却惊世骇俗。女主人公埃德娜想要逃离婚姻,恋上了别的男性,感到爱情无望后,又与另一位男性产生了暧昧关系。最后,埃德娜在绝望中走向大海和死亡。小说出版后,迎来了大量恶评,评语有“不健康”“病态”“丑陋”等,不但被书店、图书馆禁止上架,凯特·肖邦本人也被友人及出版商抛弃,几年后在众叛亲离中去世,逐渐被世人遗忘。直到1969年,美国的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时期,凯特·肖邦的价值才被重新发现。
《觉醒》就像是另一个版本的《包法利夫人》,从人物到情节都有类似之处,也同样受到了尖锐的批评。在19世纪末充满传统女性与母性价值观的社会环境下,《觉醒》是第一部关注女性问题、充满女性关怀,并体现反传统挣扎的作品。最新再版的《觉醒》导读中,有一句评价凯特·肖邦的话:“她不需要吹响号角,她是制造号角的人。”着意强调了肖邦在女性意识启蒙方面的先驱性。在肖邦生活的时代,女性主义还不是广泛的浪潮,她只是敏锐地洞察了女性生活的奥秘,进而用文字戳穿了它,但被禁与早逝让肖邦失去了进一步的可能。
《觉醒》以庞德烈夫妇的一次海边度假为开端,简洁的笔触,直接将埃德娜·庞德烈与丈夫的关系点出。“瞧你晒得,我都快认不出你了。”埃德娜刚刚游泳回来,庞德烈先生端详自己的妻子,“仿佛在查看一件受损的贵重物品”。小说中的庞德烈先生不是坏人,他专心事业,宠爱妻子,但如果埃德娜想要拥有自己的意志,他不理解也不容许。这个平常的度假期,生活富足的上流太太埃德娜学了一夏天的游泳。在莫名的情感驱使下,她的内心开始觉醒——不仅是因为她遇到了情人罗伯特,她也突然意识到了自己成为丈夫、儿子的“贵重物品”,正长期过着一种昏昏沉沉的生活。度假结束后,埃德娜把曾经那种镶着金边的日子放在一边,她不再勉力操持家务,也不定期款待宾客,而是躲在画室里画画,顺应自己的心情做事。这番转变令庞德烈先生愤怒和不解。
埃德娜爱她的孩子,但她更想要追寻自己的主体身份和价值,她曾对朋友拉蒂诺尔夫人说:“为了孩子,我可以舍弃一切身外之物,我可以献出金钱和生命,却不能献上自我。”虽然埃德娜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突破了道德的禁忌,真正把她推向死亡的却不是愧疚之心,而是她发现自己爱慕的罗伯特也秉持着同种想法,认为她的自由掌控在丈夫、孩子的手里。埃德娜的死亡是一次无声的对抗和夺权,她走向大海的状态充满了仪式感,“有生以来第一次赤裸地伫立在天地间,沐浴着阳光,感受着风的吹拂和海浪的邀请”,“宛如一个崭新的生命”。尽管没能为笔下的人物找到现实出路,凯特·肖邦将埃德娜的死亡比作新生,她与传统决裂的态度是坚定的。
除了写出《包法利夫人》的福楼拜,凯特·肖邦还极为欣赏莫泊桑,她在一篇文章中如此评论莫泊桑:“他的小说令我惊叹。小说中有生活,而不是编造;这种叙事艺术的关键在于,他用令人着迷的暧昧、不可思议的方式处理那些情节、老套的技巧和机关。他逃脱了传统和权威,进入自身,用自己的眼睛向外观察,以一种简洁直率的方式,告诉我们他看到的东西。”这段评价反映了凯特·肖邦的文学旨趣,几乎可以直接用来形容肖邦本人的作品。不可思议的、出人意料的情节反转,也常常是肖邦创作短篇小说的特点,如《一小时的故事》《塞莱斯廷夫人离婚记》等。但比起技巧,更重要的还是“小说中有生活”、“简洁而直率”以及“逃脱传统和权威,进入自身”——肖邦的小说也做到了这些,她作品中思想的前瞻性,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阅读,竟也丝毫没有过时。
作者:彦晶
(原标题:另一个版本的《包法利夫人》 重温女性文学先驱者的写作)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u015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编辑:u015
Copyright ©1996-2020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