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2020-12-11
在打开《可是我偏偏不喜欢》之前,封面上“弹幕”式的文案让我误以为本书是一本严肃周正的议论文集,阅读之后,才发现这是一部绵柔中带着长针的抒情手记,通篇娓娓道来,有时会令人沉浸于作者细腻、雅致的文法,但贯穿全文的长针却时不时戳人痛处——虽不见血,但足以震慑周身。请不要被她学生气的外表迷惑了,作者吴晓乐,有着出人意料的毒辣眼光和笔力。
作者:高蒙蒙
开头的创作缘起,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作者坦言,自己能听见“人情寒暄底下的伏流”,就像一只能辨识寻常人看不见的颜色的鸟,即便幅宽只是比常人多了一厘米,但“生命中众多哀乐只跟着那一厘米。”
吴晓乐曾有一句自我概括的话,“喜欢观察那些别人习以为常的事”。这句话也成为她作品最好的注解。她的代表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根据自己八年的家教经验写就,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的吴晓乐,敏锐捕捉了亲子教育中扭曲的一面,这本纪实短篇故事集,成为了一部亲子教育反思录。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上流儿童》则将这种反思集中在“教育焦虑”,展示了“上流社会”中的“教育鄙视链”,戳破了人物光鲜背后种种精心打造的虚幻泡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流儿童》是聚焦他者的作品,《可是我偏偏不喜欢》则偏“私人化”,多谈及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她讨论的主题有与父母的对抗、重男轻女、月经羞耻、女性困境、大城市的蜗居、打破婚姻幻象……几乎每一篇,都直击时下年轻人的痛点,恰因为“多出的那一厘米”,她看到了流俗生活之外的风景。本书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她身在其中,遭遇着一切,又能置身事外地旁观,冷静叙述。
比如,她写女性的外貌焦虑。“去问每一个女生,你有多讨厌自己,她们会交给你一整首《长恨歌》。女人们都很清楚自己五官、外貌、个性的瑕疵。”“女孩们是如此娴熟于裁切自己,好兑取社会的认同,把自己修得乱七八糟还不够,也把别的女孩给剪得泪流满面。”由自身出发的体察,最终发出的是所有被审视的女孩的痛楚。
她写女生读言情小说。“几秒后,她痛苦地吐出问句,你会看言情小说吗,色色的那种?”女孩间小心翼翼的对话,正视女性的欲望,又不高高在上,仿佛对面站的就是那个和你一起躲在角落里读言情小说的女同学。
她写所谓的“修成正果”不是步入婚姻的殿堂,从此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在经历无数的迎来送往之后,在与无数的生命碰撞、分离之后,安静下来的自己。“好险在我的生命中,曾经让错的人错过。负负得正,正果有时需经沉淀,任时光发酵,尝的时候有些酸浊,却对身体很好。”
后半部分除了写家人的文章外,最好的一篇是《在台北练习起飞与降落》。年轻的人们在大都市点燃自己,给城市带来精神上的香气和富足,而自己却要蜗居在逼仄的空间里,和几户人家共用卫浴。她将蜗居的人与大都市的矛盾描绘得细腻又讽刺力十足。不过,吴晓乐最擅长的,还是冷静却温柔的共情,“这些女孩,为什么如此温驯地喂养这座城市呢?”
吴晓乐多多少少透露出了一些使命感,她说,如果自己有勇气尝试拓宽对不同职业的想象、认识、塑造,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就可以证明下一代能选的路越来越多。“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把田间小路走宽走顺一点,让家长不再对孩子说,高速公路最便捷,别的路太辛苦。”正如本书中与书名同题的一篇中,她说道,“你说的那些,进修、考公职、存头期款,增加竞争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这本由个体经验出发写就的书,之所以具有普世价值的原因,在于作者对家庭、社会矛盾背后的观察。与其说吴晓乐总是在关注性别和教育问题,不如说她在关注社会上所有人正在承受的桎梏。她想做的,是首先冲破桎梏,让更多人可以做出勇敢的选择。我们感到疲惫,感到焦虑,这背后有多少是出于自己的助力呢?大多时候我们没有说出“可是我偏偏不喜欢”,大概率是把自己丢了,而正如本书序言作者江鹅(《俗女养成记》作者)所说的,“想自由自在,首要条件是自己得在,无论别人如何不给不许,自己偏偏得在。吴晓乐,偏偏就是在。”
原标题:那些别人习以为常的事 真的正常吗?吴晓乐的“一厘米”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u004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编辑:u004
Copyright ©1996-2020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