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2020-12-30
辞旧迎新,京城又开通两条轨道交通线路,即16号线中段和房山线北延段,由此使北京地铁线路总长突破700公里。说起两条新线路的站名渊源,多有趣闻。
资料图,邓伟 摄
地铁16号线 中段站名掌故
苏州桥站
因桥梁架于苏州街之上得名
苏州桥站位于海淀区东南部,此地实为三义庙,因历史上建有三义庙得地名。
据《海淀镇寻故》载:三义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万历三年(1575年)八月重修并立碑,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此重建,正殿供奉刘备、关羽和张飞,配殿供奉观音菩萨和释迦牟尼像。清末因年久失修,庙已破败,故光绪年间庄亲王载勋出资捐助修复。
清代该庙香火旺盛,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庄亲王支持义和团的灭洋活动,由他捐资修复的三义庙便成了拳民集结活动的据点。慈禧太后对庄亲王的举动大为不满,下令赐其自尽,三义庙由此被冷落下来。民国后期,该庙已很破旧。1958年,该庙成为海淀人民公社万泉庄大队部。1966年,三义庙突然失火,被烧得只剩下了残垣断壁。1967年有关部门在此征地,三义庙被彻底拆除,附近开辟了三义庙大街,并兴建了居民区,而三义庙旧址建起了三义庙小学,其位置在今天的苏州桥东北部,今已不存。附近今有三义庙路、三义庙社区。
苏州桥建成于1994年,由于与万寿寺桥、为公桥相距较近,且三环路西北处原有三义庙,建设之初三桥总称“三义庙桥”,建成后因该桥处于历史上的苏州街中部,故定名为“苏州桥”。
万寿寺站
因明神宗之母李太后所建寺院得名
万寿寺站位于海淀区南部,长河北岸,紧邻西三环路。
万寿寺始建于明朝,称“聚瑟寺”。万历五年(1577年),朱翊钧之母李太后出资而建,改名“万寿寺”,主要用做藏经卷。后经板、经卷移至番经厂和汉经厂,万寿寺便成为明代帝后游西湖(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宫。清代几次扩建,西路于乾隆年间改为行宫。乾隆十六年(1751年)和二十六年(1761年),弘历曾两次在这里为其母祝寿。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重修万寿寺行宫,在西跨院增修了千佛阁和梳妆楼,形成最后格局。此后慈禧往来于颐和园与紫禁城之间,都要在万寿寺拈香礼佛,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故有“小宁寿宫”之称。
北洋时期,万寿寺曾作为兵营、疗养院,1920年将该寺行宫出租给陆军部。1934年前后,前部曾辟为东北难民子弟学校。1937年4月因电线短路,部分建筑被焚毁,此后香火渐断,寺院佛殿中的造像除大雄宝殿之外,分别于1958年和1967年前后被迁往他处或拆毁。
人民公社时期,万寿寺前半部分建筑曾为四季青公社万寿寺大队使用。1984年文物部门接收该寺的中路,并进行大规模修缮。1985年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
国家图书馆站
因紧邻国家图书馆得名
国家图书馆站位于海淀区东南部,可与4号、9号线换乘。因地处白石桥北侧,初设站时称“白石桥站”。
白石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横跨高梁河(长河),因所使用的石料为白色,时称“小白石桥”,明代重建后称“白石桥”,清代改建为单孔、米黄色花岗岩砌筑的梯形石桥。
1982年在古桥西侧又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梯形跨河公路桥,两桥“合二为一”。1998年改扩建白石桥路时,拆除了旧石桥的护栏,在扩展后的两侧修建了白色的新栏杆。1909年清政府批准筹建“京师图书馆”,选址于西城文津街。1916年,教育部要求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庋藏(收存)。1949年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87年在白石桥西北侧建成新馆,并确定为国家级图书馆,1998年更名为“国家图书馆”。
甘家口站
因清代总督甘文焜葬于此得名
甘家口站位于海淀区与西城区交界的阜成路,“甘家口”之名始见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宸垣识略》:“报恩寺在甘家口”。《同谱》载“甘文焜赐葬西直门外斗府闸(今广源闸)闸东。”因清代尚书甘文焜葬于万寿寺村东南而得名“甘家坟”,多年后在墓地旁有一个南北、东西交叉的路口而改称“甘家口”。
据《清史稿·甘文焜列传》载:甘文焜,字炳如,汉军正蓝旗人,清初将领,祖籍丰城(今属江西),后迁至盛京(今沈阳),石匣副将甘应魁之子。历任直隶巡抚,云贵总督。康熙年间,先后平定凯里、臻剖等苗部。康熙十二年(1683年),吴三桂反叛,云贵诸将多附叛军,甘文焜死不从叛,十二月自杀。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吴三桂余党被朝廷大军荡平。巡抚于成龙等上奏朝廷,同意由甘文焜长子、次子从镇远护送其父棺椁至京城。朝廷念其忠勇无畏,舍生取义,追认甘文焜为兵部尚书,后葬于西直门外茔地。
清光绪年间,甘文焜坟茔尚存,附近已成聚落,且有南北、东西两条大道在附近交汇。1958年属海淀区玉渊潭公社的一部分。此后这一带被逐渐开发建设。1963年成立甘家口街道。
万泉河桥站
万泉河为乾隆皇帝所命名
万泉河桥站位于海淀区偏东南部,据1992年《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载:万泉河“源出本区万泉庄西平原中,这一带在历史上有泉群分布,汇集诸泉而成溪,故称万泉河,又称巴沟。属温榆河水系,为清河支流,本世纪50年代以来,泉水断流,于1983年西引京密引水渠水成为此河新水源。”
“万泉河”之名为清代乾隆皇帝所命名,此前,万泉河无名,称之为“水”,或云“大河”。“万泉”一名始见乾隆八年(1743年),弘历诗云:“万泉十里水云乡,兰若闲寻趁晓凉”“万泉十里接西湖(今颐和园昆明湖),两度舟行忧喜殊。”乾隆还疏浚万泉河,“万泉久湮塞,甲申岁始命疏浚,即其地开水田,今春复加垦辟。”甲申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在疏浚河道的同时,还开辟了水田。到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春又加以垦治,由此使万泉河之水得到有效利用。
1860年英法联军兵犯万泉河,嘉木珍林成为焦炭。1900年八国联军马踏万泉河,两岸稼穑遭蹂躏,园林飞阁再受涂炭。1984年对万泉河故道进行治理,主要功能是汛期泄洪和风景观赏。
2000年在西北四环路与万泉河路交会处兴建了一座互通式立交桥,因跨越万泉河及万泉河路,故名“万泉河桥”。
苏州街站
因清代仿姑苏街市而建得名
苏州街站位于海淀区东南部,开通后可与10号线换乘。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历以“省方问俗,考察官方戎政,阅视河工海防,了解民间疾苦”为由,“奉母游巡江南”。皇太后时年已六旬,是第一次去江南,大开眼界,回宫后仍念及江南的景色。据清朝宗室大臣、史学家昭梿所著《啸亭杂录》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以为圣母祝贺七十大寿为由,仿照江南街景,从万寿寺开始一直往北到海淀镇、畅春园沿线,大兴土木,建成了一条长达数里的苏式商业街,名为“买卖街”,俗称“苏州街”。“街长三里许,肆宇栉比,错落有致。五步一乐亭,十步一剧台”,各种商店均仿苏州样式,并从姑苏城里选派商人在此经营,喧闹的街景商铺、熙熙喃喃的吴侬软语,使人好像置身于苏州街头。
嘉庆五年(1800年),仁宗嫌其街“靡费扰民,乃罢除之”。嘉庆末年(1820年),每届万寿寺庙会之期,许多乡民在苏州街自由设市。
1860年苏州街被英法联军焚毁。民国时因长期失修而破败不堪,直到1949年以后才对路面和两侧的店铺进行修缮。1983年和1984年修建西北三环路和万泉河路时,各占其部分路段,其余之南北两段仍以“苏州街”而称。
二里沟站
因历史上有二里沟渠得名
二里沟站于海淀区和西城区交界的车公庄西路与三里河路交会处,开通后可与6号线换乘。
此站因东南侧为百万庄,初设站时称“百万庄站”,后因紧邻历史上的二里沟村改称“二里沟站”。
二里沟曾是海淀区东南部的聚落,因早年间有一道南北向,二里多长的土沟而得名。明《宛署杂记》云:“自阜成门二里曰夫营,又一里曰二里沟。”清《宛平县志》称:“兴教寺在二里沟”。民国时此地多为坟地,附近仅有十几户人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开发建成居民区,并建成二里沟路,今属甘家口街道辖域。
早年间这一带为阜成门与西直门外之间的一大片荒地,城里人死了,多抬出城门后就近埋葬在这片乱葬岗子里。日久天长,坟头越来越多,被俗称为“百万坟”。大约在清道光年间,有白姓逃荒者在此定居,遂成聚落,因“百万坟”之名不雅而改称“白庄子”,也称“百庄子”,民国时改称“百万庄”。1942年出版的《北平四郊详图》上已有“百万庄”标注。
地铁房山线 北延段站名钩沉
首经贸站
因紧邻首都经贸大学得名
首经贸站位于丰台区东北部,芳菲路中段,开通后可与10号线换乘。
该站因临近樊家村,初设地铁站时称“樊家村站”,后因紧邻首都经贸大学而称“首经贸站”。
樊家村明清时为“丰台十八村”之一。《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载:“樊家村南至辛庄,西接南大园,北接葛家村,主街东西走向,沿路建房,呈长方形聚落,与葛家村连为一体。以姓氏得名。据清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载:‘樊家村之西北地亩,半种花卉,半种瓜蔬。’因此推论明清时期,此处已是种植花卉、蔬菜之乡。”
据传樊姓为山西移民,于明永乐年间最早定居于此,故以姓氏得名。因地势平坦,沙壤褐土,水源充足,适宜种植业发展,历史上为花卉及蔬菜产地。尤以茉莉、玉兰种植最为有名,称“白货洞子货”,“文革”时期大部分花木被毁,1983年以后陆续恢复。
村内原有药王庙,每年四月二十七至二十八为庙会期,众多百姓来此烧香还愿。素有“丰台十八村”之称的民间花会多来此献艺,有狮子、中幡、旱船、高跷、少林、五虎棍、扛箱、十不闲等表演,20世纪50年代庙会活动停止。
樊家村“童子老会”是“丰台十八村”档花会中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档,以儿童为主,加上各项执事人员,有百余人。因樊家村是中心点,村落较大,老会有权威,所以闹会时各村都听其安排调动。当年老会会址设在樊家村药王庙。赶会出发前先在这里集合,确定各路档次会出发的顺序。老会供有药王爷的驾马,銮驾前,童子自执“金瓜、钺、斧、朝天镫”,为首一面小鼓,挎在颈上,长长的鼓裙,后有钹、铙相伴,敲出香鼓点抑扬顿挫极为悦耳,走会时驾马在最后,谓之“压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3月合并。校本部位于丰台区花乡,原校址位于朝阳区红庙,1986年该校本部迁至樊家村。
白盆窑站
因曾有烧制陶盆窑场得名
白盆窑站位于丰台区南部,樊羊路与六圈路交会处。
据《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载:白盆窑“东邻东白盆窑,南为汾庄,西为东白家窑,北临丰台南路,村落较为分散,主街东西走向,呈方形聚落。20世纪50年代初期,白家窑和盆窑为两个自然村,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合并为白盆窑。此后住房日渐增多,又分出东白盆窑自然村。”“白盆窑原是烧制红陶盆的场地,红陶盆供普通人家淘米、洗衣使用,50年代以来这一行业已经淘汰,村名仍沿用至今。”
另据坊间所传,明清时期皇宫烧制瓷窑盛行,白盆窑本为御派瓷窑,最早在永定门外,后来迁至京城西南的丰台。当时此窑专门为皇宫大内烧制各种青花陶瓷、粉彩瓷器等。清末逐渐走向没落,窑洞被用来烧制民用花盆之类的器物,其中有一白姓人家所开窑厂改烧红陶盆,因窑厂规模最大,被俗称为白盆窑,由此村落也以此而称。此说未见史料记载,无以考证。
自古花卉出丰台,芍药出自白盆窑。白盆窑村所种植的芍药有50余种,其中传统品种是白色芍药,俗称“傻白”。清代《燕京岁时记》云:“芍药乃丰台所产,一望弥涯。四月花含苞时,折枝售卖,遍历城坊。有杨妃、傻白诸名色。”据《白盆窑村志》载:早在明朝,白盆窑村就以生产朝贡的大白芍药而闻名,栽培技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花木四时不绝。从地理条件上看,永定河系沙质、微碱性壤土,为白盆窑村种植牡丹、芍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明清时期,白盆窑村属宛平县,1949年6月设行政村,1954年初称白盆窑乡,后并入黄土岗乡。1958年为黄土岗公社白盆窑生产大队,上世纪90年代属花乡乡。2011年该村实施拆迁,今为白盆窑天兴家园社区。
东管头南站
因管理水源头安全得名
东管头南站位于丰台区北部,西三环南路与京沪铁路交会处。
据《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载:“东管头原称管头,明代成村。明《宛署杂记》载:‘出彰仪门曰鹅凤营,曰管头村’。因住户不断增加,西侧0.5公里处逐渐形成新聚落点,为了在村名上有所区别,原管头村称东管头,新村称西管头。管头在金代地处金中都丽泽门前,亦即丽泽关。一说‘管头’系‘关头’谐音而来。”
另据《东管头村志》记载:东管头的村名来源于水头庄。东管头也称“管头”。早年间,在水头庄一带有一个大泉眼,四季涌流。泉水沿地势向东流淌,与众多小泉眼涌出的泉水汇合,形成一条河,名为凉水河。这条小流经鹅凤营、万泉寺、草桥等地再向东南而流,一直流到通州汇入北运河。运河流到天津以后,使得当地的百姓喝到了甘甜的泉水。天津人为了感谢龙王爷给他们送去甘泉,所以每年到水头庄祭祀“水头”。
由于凉水河对沿岸及下游百姓生活至关重要,所以水头庄一带的百姓为防止水源被污染,自发地组织起来管理水源地的卫生及安全,并负责每年的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地人口的增多,水头庄一带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村庄,因是管理着水源头,遂称“管头”,而“管头村”也由此得名。后来又随着人口的增多,管头村逐步分为东管头和西管头,由于东管头面积大、人口多,水头又在这里,所以东、西管头统称东管头村。明清时属宛平县,20世纪50年代始属丰台区。当时有大面积的低洼地,芦苇丛生,经过农田水利建设,成为著名的蔬菜产区。90年代为卢沟桥乡所辖行政村,下辖6个自然村,以农业生产为主。
东管头村东南、东北分别与鹅凤营、凤凰嘴村为邻,南与东管头前街、西侧与西管头接壤,北为水头村。主街南北走向,呈方形聚落,极为整齐。从20世纪末开始,东管头村实施旧村改造,村民逐步上楼,今设东管头社区,属丰台区太平桥街道。
花乡东桥站
因历史上广植花卉得名
花乡东桥站位于丰台区中部,南四环西路与规划张新路交会处。
花乡乡为丰台区所辖乡镇,原称黄土岗乡。这里的土质适宜种花,养花业发展很早,明代已进入盛期,清代为京城主要的花卉供应地。
黄土岗乡之名源自黄土岗,为京城西南部古村落。据元代熊梦祥《析津志辑轶》记载:“元代南城(金中都)村有黄土坡,凡铸冶佛像、供器印篆,并及万亿库钞板,势须此处取土为沙模。”疑黄土坡即黄土岗。
另据《黄土岗村志》载:“黄土岗原来是一片黄沙土高地,原村西‘河套村’,北‘老河身’是卢(永)定河古河道,风沙积成黄土坡而得名黄土岗。黄土岗分前岗和后岗含一圈村,1949年前有花厂多家,以茉莉花最有名。”
其实,黄土岗花卉苗木的生产和经营始于元代,盛于明清,一直为宫廷提供各类鲜花和苗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民间有“宁舍爹娘,不舍花行”之说,这并非说花行人不孝敬爹娘,而是表明花行的爹娘教育子孙不可丢掉花卉生产之本。
黄土岗是北京鲜花种植的发源地,清末时这一带有一定规模的花场就有30多家,以种植茉莉花、玉兰和药材为主。因经济效益可观,故有“一亩(花)园,顶十亩(菜)田”之谚。民国期间,此地的花卉生产依然兴盛,并向专业化发展。明清时右安门外丰台一带有十八个以花卉种植为业的村落,以黄土岗最为知名,当年京城花局(店)所售花卉许多来自黄土岗村。
1950年3月建立黄土岗乡政府,1958年为上游公社(黄土岗公社),原黄土岗乡建制改为黄土岗大队。1980年恢复黄土岗乡建制,黄土岗为其所辖村。1987年5月,为借助地域优势发挥花卉的品牌作用,丰台区将管辖“丰台十八村”地区的“黄土岗乡”更名为“花乡乡”。
2000年修建南四环路时,于花乡辖域修建立交桥,故称“花乡桥”。因规划建设的张新路横跨南四环西路,所建分离式立交桥位于花乡桥之东,故称“花乡东桥”。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户力平
流程编辑:u00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编辑:u006
Copyright ©1996-2020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