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2021-02-05
曾有评论说,如果只用一个词形容罗伯特·戈特利布(Robert Gottlieb),那必是“legendary”(传奇的)。
在当代出版界,戈特利布早已被公认为是麦克斯·珀金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托马斯·沃尔夫的编辑)之后,美国最伟大的文学编辑。他历任西蒙·舒斯特出版社总编、克瑙夫出版社总编、《纽约客》主编,他的作者名单上星光璀璨:多丽丝·莱辛、V.S.奈保尔、约瑟夫·海勒、约翰·契弗、萨尔曼·拉什迪、约翰·勒卡雷、托妮·莫里森、鲍勃·迪伦、利芙·乌尔曼……其中不乏诺奖得主、普利策文学奖得主、大热畅销书作者,甚至还有众多名流。戈特利布对各项书籍兼收并蓄,常年游走于严肃文学与大众读物之间,对畅销书与小众的严肃文学都投以同样热情。同时,戈特利布锐意革新,善于挖掘年轻作者,大胆创造行销手段,打造了诸多出版事件。
2011年,戈特利布在接受《上海书评》的盛韵采访时说,编辑应该藏身幕后,对读者和评论者隐身,而不是将自己的印迹留在作家的作品中。对于书写回忆录这件事,他回答道:“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写一部回忆录。编辑的自传往往充满自吹自擂,此外,我觉得编辑和作者之间的事儿都很私人化,所以应该保持私密性,不宜公之于众。”不过,他也有过考虑:“我对编辑技术和出版业有很多想说的,也常有人敦促我写下来。”
《我信仰阅读——传奇出版人罗伯特·戈特利布回忆录》就是一本作为出版人的戈特利布“想说的话”,在这本最新的回忆录中,戈特利布畅所欲言,讲述了美国文学出版史上许多名作、畅销书诞生的始末。
多丽丝·莱辛和戈特利布在后者的家中
罗伯特·戈特利布
《我信仰阅读》英文版书影
每一个环节的专业主义
与罗伯特·戈特利布的职业传奇有关的信息是:他4岁爱上阅读,16岁确认了“阅读就是自己的宗教”。强烈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日渐养成,让从事出版这个职业所要具备的基底丰沛,这种积淀也一直正面加持着罗伯特·戈特利布的职业成就。罗伯特·戈特利布本人觉得他的幸运和幸福,在于他一生所有的工作都取决于阅读,而且他自认这也是他最擅长的,他沉醉其中。
《我信仰阅读》的英文书名“Avid Reader”,意思正是“嗜读者”。从小不爱运动,只爱读书、听广播,罗伯特·戈特利布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他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在哥伦比亚大学,他曾一连七天不出房门读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七卷本;在剑桥大学留学时,他也通宵达旦地阅读,用一个月时间把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完。多丽丝·莱辛评价说,戈特利布的出版成就正是来源于“他读过所有的书”。
除了快速而杂食的阅读,在哥伦比亚大学念书期间,罗伯特·戈特利布还在梅西百货实习时表现出了超强的计算和统计能力,这让一个未来出版人精明的市场算计能力也得以初见端倪。罗伯特·戈特利布在掌管西蒙·舒斯特和克瑙夫这两家出版公司时,他是那种能敏锐地发现“既有文学价值又能赚钱的书”的出版人;担任《纽约客》主编五年,他也可以将《纽约客》从肖恩时代的每年亏损1200万美元逐步降至200万美元,这些都不是运气使然。
与人和人的思想创造有关的职业都充满了趣味,但其不确定性也在迷人的趣味之外时刻伴随。这种每一个都是非标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编辑和出版工作既需要激情和阅读打底,也需要各专业人员(文字编辑、校对、视觉设计、广告市场营销、发行等等),需要团队创造性的集体贡献和协作,还需要外围(作家、文学经纪人、荐稿人)和团队成员的每一个严丝合缝的术业专攻与磨合配搭,在不断的坚持与妥协中,才能让一次次的惊心动魄终能走向行云流水的结果。罗伯特·戈特利布在西蒙·舒斯特工作期间,可以把每一年的新书目文案写作的最后几天,以派对的方式带领团队在公司里封闭集中冲刺,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为另一个人的精彩表现击节,又共同为每一个创意难点攻坚。
在罗伯特·戈特利布后来经历的《纽约客》史上最晚的截稿夜,因为有对作者的尊重原则(《纽约客》规定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改动一个字),因为有专业的流程把关人员:事实核查员(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岗位啊)和强悍的文字编辑的精确校准,罗伯特·戈特利布得以经年积累的专业经验和理智决定最终放弃这样一篇文章:缺乏论据支持以及可能引起法律风险的文章不能出现在《纽约客》上……虽然如此,那个夜晚,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并不慌张。
编辑工作究竟是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这样的问题在传奇编辑罗伯特·戈特利布看来应该就不是个问题。罗伯特·戈特利布写出了不少作者与编辑之间“意见沟通”的趣事与案例,他分明享受其中。作者的个性、自尊与风格,编辑的专业、分寸与决断,成就了一个个作家,有些甚至堪称伟大,给世界留下了一个个经典作品。罗伯特·戈特利布不主张编辑走到前面和对作者作品过度介入加工,他认为:不应该让读者知道编辑对书的干预作用,除非作者完全把作品交给你。
与新西兰女作家西尔薇娅成功合作六七本小说后,西尔薇娅把一堆她自己也无从下手的书信、日记、笔记、照片、剪贴本等一箱子资料悉数寄给了罗伯特·戈特利布,她觉得这些对她可能没用了。经过两个月铺满房间地板的仔细研究,罗伯特·戈特利布从这些杂乱的内容里看到了线索,他用缝补和串联的方式,最终居然做成了一本连作者都深感意外的非虚构畅销书——《教师》。罗伯特·戈特利布以编辑的慧眼、专业和心血再造了一部作品,把西尔薇娅对土著毛利人的先进教育理念进行了系统呈现,而他认为这些是有价值的。
著名作家雷蒙德·卡佛与编辑戈登·利什之间的合作在罗伯特·戈特利布眼里则是另一种观念的诠释,罗伯特·戈特利布显然认为戈登·利什的编辑工作主观审美太过强烈,分寸失当,扭曲了卡佛的作品本色,甚至包括卡佛作品中的晦涩在编辑那里的不被尊重,他理解这些实质是对卡佛的一种伤害。
罗伯特·戈特利布喜爱团队工作,团队于他而言就像一个家庭,他喜爱家庭里每一个环节的专业主义。在《纽约客》存在了55年的密密麻麻的“古尔德校样”,也是《纽约客》的传奇之一。一篇文章的语法、逻辑、时态、引语的是否正确,“语法”专家古尔德会在每篇文章中一一拎出来吊打,逼你直面。这个让苏珊·桑塔格都折服了的天才,定海神针一般地一直在《纽约客》工作到老,每天公交车上下班,直到82岁中风,倒在办公桌旁。罗伯特·戈特利布总结了如何读懂“古尔德校样”的秘诀:始终抱着敬意,但不盲从,她尽了她的职责,改不改不是她的事。
遥望《纽约客》编辑部,赵从旻2018年摄
职业的魅力与奇妙的《纽约客》
罗伯特·戈特利布的职业传奇还在于他为出版业留下的一个个样本式的编辑出版实务操作,他出色的选题判断能力,和由他组建的与之配合的一个个不可或缺的团队,造就了很多神话般的存在:《第22条军规》为什么不是18、11、14,而是22?“金手指”般决定了《天外细菌》到底应是虚构纪实还是非虚构纪实?怎么都归纳不出主题的《特选子民》,书名如何得来全不费工夫?《第三帝国的兴亡》如何颠覆性敲定书名、装帧、定价,又如何把平装版版权酷炫销售?列侬的作品又怎样在最恰当的时机推向美国市场并赢得关注……这些问题在《我信仰阅读》中都能找到答案。
阅读、思考、实操让罗伯特·戈特利布可以准确把握时代脉动的潮流和思想进阶的价值,也可以让他游刃有余地观察和掌控处理各种关系,有趣而不负累。
罗伯特·戈特利布的回忆录里还写出了各种与人有关的小花絮:凯瑟琳·赫本先抑后扬高调的各种“作”;骄傲的、一切都志在必得的苏珊·桑塔格对“古尔德校样”罕见的钦佩赞许;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既要得到罗伯特·戈特利布的认可,又对他的编辑意见理直气壮地置之不理;鲍勃·迪伦非常重视其出版作品《歌词集》(艺术家就是这么质朴地起书名)的视觉效果,但又对具体的风格要求语焉不详,磨磨蹭蹭到后来,罗伯特·戈特利布逼他必须要有具体要求,一个模糊意象的“中西部”提法,居然让设计师领会了,最终《歌词集》的封面设计让鲍勃·迪伦狂喜万分……
精英主义作家西比尔从不相信编辑能把作品改好,而且她公然认为:编辑和出版人不过就是名头好听的商人(好像这么说也不算太过分),所以会在罗伯特·戈特利布请她工作午餐时不客气地点一瓶昂贵的红酒;V.S.奈保尔虽然势利和自恋,罗伯特·戈特利
布只与他保持着适度的工作关系,但罗伯特·戈特利布依然会感慨:他写得多好啊……
这一个个不可复制的人,创造了人类的精神世界,魅力无穷。
漫画似乎是我最早关于《纽约客》的记忆,后来陆续读过一些《纽约客》的译文,前几年在《读库》上还看过一篇专门介绍《纽约客》“事实核查员”这个工作的文章。带点神秘和颇觉意外的感受,觉得做《纽约客》的读者好幸福,可以有信任。2018年2月去纽约,曾在城中的一段high line park(高线公园,纽约的线型空中花园)栏边,驻足遥望过一栋看上去有些普通的建筑,天际线上《NEW YORKER》的标识映入眼帘。
1925年罗斯创办了一个独特的机构——《纽约客》:“它是教养、诚实与自由主义的代名词”,继任者肖恩又一手把它变成了“重要的美国文化现象”,而且还曾经使之利润可观。55岁的罗伯特·戈特利布被集团安排接棒80多岁的肖恩,掌管《纽约客》五年。在如何由管理团队(出版社的逻辑)到管理作者(杂志的逻辑),罗伯特·戈特利布抱持着要在相对固定的周期轮转中维护周刊杂志内容质量的稳定性,与《纽约客》的同仁们互相支持与共进。
《纽约客》具有的种种奇妙气质,让人叹服:
主编、专业编辑、作者只要愿意和需要可以工作到80岁,甚至更长,比如肖恩,比如古尔德,他们好像没有退休制度;
不要和主编谈稿酬,但作者收到的支票一定超出自己的想象;
即使约稿的稿件不满意需要退稿,作者收到的也是刊发后应发的正式稿酬,就没有退稿费这个说法;
国际报道记者、专职作者、专职评论家、专职漫画家只要可以尊重这个角色和保持应有的水准,甚至可以有自己随意使用的办公室,终老;
事实核查员核查的事实细节居然可以细到:地球的某个角落的某个湖边,某个季节的某个日子的夜晚的某时,是否真的可以见到一轮皎月……以此确认这一点是否是作者的信笔……
这种严苛的文本创作制度和审稿制度及作者为王的体系,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不足为奇。
罗伯特·戈特利布是个优秀的出版人,但并不是掌握新闻资源和改革型的新闻人,虽在任内减亏接近平衡,仍被来自《名利场》的主编蒂娜取代,后者将《纽约客》很快从一个“关于作者”的杂志变成了一个“关于话题”的杂志,后续互联网数字时代的《纽约客》则是一路亏损至2000万美元,虽然我们今天还会为其精到的封面主题和创意而赞叹,未来,这些奇妙还会存在吗……
罗伯特·戈特利布的职业素养和稳定的专业能力,从西蒙·舒斯特到克瑙夫,再到《纽约客》,从管理团队到管理作者,从催生一个个不同的产品到在一个相对固定运作体系之下的不同管理重点,都经受住了职业考验。他的工作激情源自对书和出版的职业热爱,金钱、地位反而是水到渠成的红利,每一次的职场转换考虑的重点都是事业的新奇变化和他本人的兴趣,不以金钱来考量,这才是真爱。
罗伯特·戈特利布退休后开始做自由撰稿人,他对来自每一家媒体的专栏邀约,确定可以写作的缘由之一居然是:这样可以了解不同杂志的编辑特色和规范手册,比如《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名利场》、《纽约观察家报》、《大西洋月刊》,这些不同媒体有的注重事实核查,有的注重标点符号,有的编辑加工多,有的编辑加工少,不一而足,职业惯性,真的是旧情绵绵。
罗伯特·戈特利布后来的写作和编选文集是:《阅读爵士乐》、《阅读舞蹈》、《阅读歌词》……所以,阅读的确是他的信仰。
《我信仰阅读》中文简体版
比尔·克林顿和戈特利布在克林顿查帕瓜
“别想把一本书卖给所有人”
阅读《我信仰阅读》,我的感受是有些“分裂”。
戈特利布70岁高龄时,依然以编辑的身份,成功地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回忆录《我的生活》的出版项目担纲了全面统筹。从签约、写作到编辑、装帧设计、市场营销,这些都以近乎“疯狂”的工作节奏来安排,最终罗伯特·戈特利布又完美实现了一个可以与《第22条军规》相媲美的职业生涯标识性产品。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罗伯特·戈特利布明确要求克林顿:他是在“为编辑工作”,不得任性。
可是在罗伯特·戈特利布自己的这本书里,我却看不到一个好编辑的在场感,有的是“写了这,又写了那”,生怕忘了啥的流水账式的絮絮叨叨,如果你和他的职业无关的话。
以时间线为主轴,《我信仰阅读》记录了罗伯特·戈特利布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大事也有鸡毛蒜皮的小事,琐碎、自大甚至带有少许的刻薄与自恋是比较直接的感受。作为译著,文化和行业背景的相对隔膜,加之年代已算久远(前互联网时代),众多的人物关系庞杂交织,即使书中有些美国文坛诱人的高级八卦和略为知晓的争议事件的说辞与厘清,依然会不带悬念地阻滞了更多读者深入阅读的兴趣。
“读者并不傻”,是作者自己的一个有关出版的专业观点。
另一方面,又正如罗伯特·戈特利布自己所言:“每一本书都有属于它的潜在读者——辨识他们,别想把一本书卖给所有人。”对从事编辑出版行业工作或文化工作的阅读者来说,《我信仰阅读》是一个职业编辑和职业出版人晚年用他自己喜欢的、一连串的“逗号”方式,带着激情、爱和真诚告诉大家:我信仰阅读,所以我把对阅读的激情通过编辑、出版的方式传递给大众。
因为“书能让人动情”,罗伯特·戈特利布从业60余年,经历过美国上世纪很多重要的出版文化事件,加之又先后供职于几个著名国际出版企业,履历背景很漂亮。如果我们以一本“精装”的概念来萃取书中的精华和趣味,毋庸置疑又会发现这是一部聚合了很大信息量和专业度的职场回忆录。职业特色显著,又有技术含量,无疑会带来行业人士的共鸣,如果不去挑剔他的写作和结构。许是已至阔达自足的年龄,书里的记述回味与情绪起伏大多是感恩愉悦的淡定与骄傲,以及一笑泯恩仇的宽宥,我手写我心。
也许这是一本没有遇到好编辑(或者说拒绝被编辑)的回忆录,它可以让部分阅读者有代入感的激情和共鸣,作为产品,却没有帮助普通读者进入“放松”的阅读,没能进而成为一个不那么强调专业属性的“美式”职场教科书,可惜了里面的很多职场妙招。
《我信仰阅读》里有一句有关本书的写作宗旨:“写作,也是一种服务性工作。”这个服务最终似乎没做到完美,罗伯特·戈特利布以自己的传记作品佐证了一个好编辑的重要性。
说到“精装版”图书,大陆图书的精装和平装版并没有清晰的市场操作规则和专有出版权分授权的明确界定,只是出版方根据书的内容、市场定位和时机来自我把握,因为市场的数据估算和控制力是相对模糊的,也就没有出版时期的先后之分,大多只是一个装帧形式带来的价格差异。而美国大众图书市场不同版本之间规则清晰,既能尽量确保精尖小众市场作品得以出版和做到盈亏平衡,甚至可以有足够多的利润和作者版税促进好作品的诞生,又可以在一个产品已出现更大市场可能的同时,推进平装本面市,罗伯特·戈特利布在《第三帝国的兴亡》精装版畅销之时,以精准大胆的商业判断运作了平装版授权,价格很高,操作也有风险,结局却是皆大欢喜。
试想,《我信仰阅读》中文简体版如果是“精装”,是不是更恰当些呢?
(原标题: 隐身的艺术:一位传奇编辑的回忆录)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赵从旻
流程编辑 :L02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编辑:u020
Copyright ©1996-2020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