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副刊 2021-05-28
竹子是乡村再寻常不过的物件,但也是乡村人离不开的物件。房前屋后,茂盛的竹林,往往是一家人的骄傲,也会得到村里人的赞美。在他们眼里,房前屋后长满了竹子,那是过日子人的标志,是做庄稼人的本分。
图文无关 资料图,新华社供图
我生在农村,是守着竹子长大的。对于竹子,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感。曾经,我也有自己的老屋,老屋边也有茂盛的竹林。尽管老屋如今已经不是自己的了,但总是想念老屋边的竹林。
老屋边的竹林很茂盛,都是慈竹,密密麻麻的,大约有一亩地。这些竹子,我们几乎没有去伺候它们、管理它们,任凭它们自由自在疯狂地生长。整片竹林估计有上千棵竹子,而且每年都会有新竹破土而出、拔地而起。到了次年,这批新竹就可以用材了,不过这种“隔年竹”韧性不够,有些脆,真正可用还得让它们再长一年。那时,我们用竹叶做柴,用笋壳做鞋底,用竹子编背篼、打箩筐、织席子、夹墙壁等。在那里,我感受过竹子的成长,沉醉过竹子的绿意,享受过竹子的凉爽,分享过竹子的付出。
竹子很普通,竹林却是难得的风景。春天,待在竹林地里,看着笋子一天一个样,一天拔一个节;听着笋壳噼里啪啦剥离的声响,那跳动的生命韵律撩拨得人热血沸腾。
每年春雨过后,竹林里的竹笋都像比赛一样,“呼啦啦”一齐往上猛蹿,它们每天“向上、向上”地成长。头天晚上看到笋子还不到肩膀高,也许一觉醒来,笋子就已经高过了头顶。就这样,竹子很快便像标枪一样直指云天。置身竹林,“雨后春笋”的真谛是不用任何言语来解释就能领悟的。
笋子是离不开笋壳的。笋壳将稚嫩的笋芽紧紧地保护起来,一层一层地将笋芯紧紧地包住,新竹有多少节这笋壳便有多少层,从头到脚都严严实实包裹着。不论烈日炙烤还是暴雨鞭打,笋壳都尽心尽力顽强地保护着笋子。笋子一节一节地变成幼竹,笋壳便一张张地剥离。左一张,右一张,如翼似的张开。幼竹还不强壮时,笋壳就把根部粘在竹节上,一张一张地向上展开,像灯饰似的,煞是好看,直到最后完全落地。
那时,捡笋壳是我们每天必做的事情。早上起床后,拿着背篼、铁钳,钻入竹林,很快就能捡拾满满的一背篼。然后放在院坝里晒干,就成了最好的引火柴。笋壳还有更大的用处,就是做鞋底。这真是有些不可思议,看似既脆又薄的笋壳,做起鞋底来却很结实,穿起来也很舒服。
在物质匮乏的年月,做布鞋是乡村人不能省的。笋壳剥落的时候,母亲就会挑选一些宽大、厚实的笋壳晒干,然后用布擦掉笋壳上的毛,再剪成脚码大小的成品。在做布鞋时,与浆好的布混合着粘裱数层,阴干,最后用麻线一针一线纳成鞋底。
到了夏天,竹子就张扬出无尽的妩媚。老屋边的那一片竹林郁郁葱葱,似一汪绿烟,又如层层碧云。在微风吹拂下,竹枝婆娑摆动。
这时再入竹林,那又是一番感受,与春天相比是另一番韵味。踩在铺满竹叶的林子里,脚底下酥软软的,乡村的气息扑面而来。不时,林子里还有知了、蟋蟀,以及叫不出名字的虫子发出的鸣叫声,顿时“蝉噪林逾静”的滋味就变得更加浓郁。
尽管艳阳高照,但茂密的竹林却能遮天蔽日,只从缝隙中洒下星星点点的亮光。一阵阵如丝如烟的凉风吹过,竹林便发出沙沙声。虽然风不大,但很是惬意,浑身上下凉快无比,甚至还夹杂有一丝寒意,头上、身上的汗水很快消失掉,手臂上还不由自主冒出一些鸡皮疙瘩。这种滋味,再高档的空调也难以调制得出来。
或许是竹不醉人风醉人吧,所以在夏日的午后,我们总会端个凳子、搭把凉椅,或坐或躺,懒洋洋享受着这份难得的舒适;或者慢悠悠啃着煮玉米、吃着烧玉米。坐着坐着,瞌睡就来了,于是顺其自然酣畅地睡上一觉。唯一讨厌的,就是有蚊子叮咬,有时手臂上黑黑的一片。不少时候,等一觉醒来,看见母亲静静地待在身边,手里拿把蒲扇,一边打盹,一边为我们驱赶蚊子。
可以说,竹子是乡村人离不得的伴侣,编背篼、做撮箕、打箩筐、织席子、修房子、夹墙壁、捆物品、围庭院、拧绳子……所以乡村人是很珍惜竹子的。尽管鲜嫩的竹笋是上好的食材,但是绝对舍不得掰来吃的,一根笋子就是一根竹子,就是我们的希望,也是农村人最淳朴的信仰。尽管满林子都是竹子,但也不会随意砍伐,每当需要砍伐竹子的时候,我们总是看了又看、选了又选、想了又想,按照计划的事情去砍大小和高矮合适的竹子,生怕砍下来的竹子浪费了,偶尔有用不完的,也要因材施用编个漏勺、篾扇、洗锅刷之类的小物件。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苏轼对竹子的挚爱。对我等寻常人,虽然难以有这种境界,但对竹子的确是有好感的。长期待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竹子这种乡间的寻常物成了奢侈品。即便公园里偶尔点缀了一些,也多是斑竹等“小家碧玉”,缺少乡村竹林的野性、情趣和人情,所以常常想念乡村的竹子,惦记老屋边的竹林。每次回到老家,我都会站在屋后那一簇簇竹子旁边静静地凝望,回想起与竹有关的那人、那事、那景、那味……心里甜甜的、暖暖的,久久荡漾。
(原标题:竹林里的乡音)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周汉兵
流程编辑:L00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编辑:u006
Copyright ©1996-2020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