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

十年整理三百中国民间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耗尽心血出这套书?

北京晚报   2021-05-28

“时至今日,农耕式的生活方式不再盛行,乡间讲故事的传统已然断裂,在电影、电视、网络诸多媒体的冲击下,故事不再口口相传,三十多年前我祖父、我母亲讲的那些故事,现在鲜少有人讲起。传统正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经受考验。”读到这段话,是在油墨飘香的新书《中国故事》中。

作者一苇,一位梦想着为中国孩子建一个中国故事库的岭南姑娘。

因为这个美好却又宏大的梦想,十年来她沉浸在各种中国民间童话、中华远古神话和古代中国童话中不能自拔,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本来想驯服故事,结果却是自己被故事驯服了。”

时隔十年,厚厚的《中国故事》终于面世,全书共分为三册,每册约400页,摞在一起高度足足超过十厘米,里面所收集的民间童话已达三百篇。

书在我的床头已摆放了一周,每天睡前读,越读越惊喜,越读越有趣。

看似同一主题的故事,竟然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比如关于亲兄弟的民间传说,在《中国故事·道路》中足足有十篇,从两兄弟到十兄弟,让你一次看个够!

看似不同主题的故事,你却能在其中发现许多熟悉的痕迹,《飞龙王子》就是傣族的民间传说故事《十二王妃》,而《叶限》中的美丽姑娘叶限,不就是西方童话中的灰姑娘吗?!

在书的最后,附有一篇《说不完的故事》,罗列着这套书参考过的主要资料和文献,长长的一条清单,浓缩了作者十年的心力。

这样的收集整理工作量巨大,耗时耗心。

可是,一苇不仅是作者,而且还是一位在不同的场合为孩子们讲述故事的人。每收集到一个新的故事,她就会找机会讲给孩子们听。然后根据孩子对故事的反馈,再去修改它,一遍一遍地改,一直改到她自己觉得满意为止。

“故事是种子。唯有开口讲述,它才能真正发芽,具足生长……讲述,就是让一个故事活过来。”

孩子们的喜欢支撑着她一直在坚持。

在一次访谈中,一苇分享为小朋友们讲故事的经历:“小朋友们的反馈非常有意思,比如我讲《狗耕田》。讲完后,我就问他们哪个情节印象最深刻呀?一个小朋友就说,阿弟夹肉给小狗吃的那个细节让他觉得非常温暖,他也想有阿弟和小狗那样的温暖相处。我觉得对小朋友来说,吸引他们的,真的就是一些非常细微的很生活化的小细节。我在跟小朋友讲故事的互动中受到很多启发,《中国故事》应该怎么讲。其实,每个故事最后的形态并不是由我自己决定的,而是我和小朋友们共同决定的。”

“日光七彩,归于一白。”一苇期待着在泥土之上,开出花来,生成她的葡萄园。

捧读这套从装帧到排版极为考究的《中国故事》时,我想一苇是满足的。

十年的心血终于开出了花。

有人问她:“你为什么要耗尽心血出这套书?”,她的回答很简单:“这套书可以慰藉我的乡愁。”我想把《中国故事》推荐给所有的中国孩子,包括远在海外的好友,也希望这套书可以慰藉她的乡愁。

(原标题:十年整理三百中国民间故事)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刘敏

流程编辑:L00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编辑:u006


热门推荐

精品放送

换一换

Copyright ©1996-2020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