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2021-05-28
近代以来,通史写作蔚为大观。中国通史写作,始于中国二十世纪早期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通史写作趋于成熟,其中一些著作到今天还有影响,如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等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通史写作更加成熟。尚钺先生的《中国历史纲要》、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郭沫若先生的《中国史稿》等书,成为新中国通史著作的最主要代表。改革开放后,白寿彝先生主持多卷本的《中国通史》,规模体量比以前的通史著作大得多。2018年,曹大为、商传、王和、赵世瑜等诸位先生召集诸多学者编撰了一套《中国大通史》,在体例、结构上有不少突破,倡导开放、多元、平等的历史观。
史纲、纲要,成为一种成熟的通史写作体例。较为通俗流行的版本,有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新近流行的,有青年学者施展在逻辑思维讲述的《中国史纲50讲》。《铲史官漫画中国史》,则在大部头的通史著作之上,参考了上述的通俗版史纲作品。
漫画“通史”之难,难在“通”字。这个“通”字,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制度的贯通,即较为清晰地梳理重要政治、军事事件,并将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以及各种重要制度的赓续或创设穿插其中;二是史实细节的熟稔,如此方能做到尽可能去还原历史的真实语境;三是器物服饰的还原,器物服饰的还原是一个无比艰辛的过程,每个朝代甚至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变化,要做到这点,需要花费很多功夫。
在第一个方面,我们尽量以二十四史为主要依据,通过事件来梳理历史的脉络,如炎黄这一期,主要以《史记》为蓝本,较为通俗地把炎黄的故事给讲清楚。同时,学习、吸纳前辈先贤的成果,从而触及一些历史演变的逻辑。如写秦朝为什么会“二世而亡”,就参考的陈苏镇的《〈春秋〉与“汉道”》,对“亡秦必楚”作出了一些不同于传统的解释。在措意历史大事件的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制度的赓续或创设,如周公这一期,主要是把封建制和宗法制度给科普清楚。在政治、经济之外,我们也会触及文化,如孔子、诸子百家这两期,就是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灿烂文化。
在第二个方面,我们尽量参考前人的校注和当下学者的论文。阅读历史是一个由粗及细的过程。如读《鸿门宴》,小时候关注的是故事本身的精彩,长大后再读,关注的东西会更细一些,如鸿门宴上的座次,这体现了宾主的地位,从而感受到太史公的笔力。在写孔子这一期的时候,《孔子世家》有一句“孔子居鲁,奉粟六万”,这个“六万”具体的单位是什么?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注解说:“六万小斗,计当今二千石也。周之斗升斤两皆用小也。”这样,就较为弄明白了孔子当时在鲁国时候的年薪。如写两周的时候,猃狁所在的“大原”究竟在哪里?通过检索、比较今人的论文,我们确定了周代的“大原”有两处:西周的大原在宁夏固原,春秋战国之际大原为今天山西太原。
在第三个方面,因为年代久远,《漫画中国史》第一册的服饰器物还原是最不容易的。好在有一些出土的文物,也有学者对此有专门的研究成果,比如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此书记载了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纺织、商代墓葬里的各种人俑,为《漫画中国史》第一册中的服饰器物还原提供了各种直观和具有高度总结性的参考资料。
除了参考靠谱的服饰器物资料外,漫画制作还考虑到了读者阅读感。因为年代较久,古代的一些服饰和器物,真实还原后,跟现代读者熟悉的器物有一定的距离感,为消除这种距离感,漫画在制作时,加入了很多现代人熟悉的器物,其中网红文物便是重要的元素。最近的一些文化节目,比如央视的《国家宝藏》,播出即走红。其中一些先秦的文物,例如妇好鸮尊、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等等,成为网红文物,而铲史官在文章中讲到相关故事的时候,漫画师便会把这些网红文物绘制到图片里面。除了加入网红文物,铲史官另外一招就是在图片里加入最近流行的梗,一是提升文章的趣味性,二是能让读者秒懂,降低理解成本。
漫画通史的创作过程中,充满了反复讨论的场景。一篇文案的形成,包括了列提纲、讨论提纲、写初稿、讨论初稿、修改、定稿这个流程,文案出来后,再集体设计讨论画面场景,确定下来后再由画手去画,漫画初稿出来后,然后再校对,在公众号发布,发布出来后,细心的粉丝总会发现一些疏漏。出版之前,我们会一一校正。出版的过程中,出版方的编辑又做了非常细致的校勘工作。
譬如在某一期中,有读者指明,人物弯弓射箭的指法应为拇指拉弦的蒙古式,而非三指拉弦的地中海式。这引发了我们团队内部的一番“小讨论”。经过查阅,我们修正了这一纰漏。读者对历史细节的熟稔程度,常常让我们感到惊叹,但联想到这两年汉服的爆热,古装剧审美水平的大幅提升,不禁疑惑顿开心下释然:当下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肉眼可见地增长中。
再譬如绘制秦始皇形象。如今,无论教科书还是影视剧,秦始皇通常都以身着冕服的形象示人。事实上,按《后汉书·舆服志》记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决疑要注》《晋书》等著作,也都明确记载了“秦除六冕之制”。秦,恰恰是少数几个没有贯彻冕服制度的朝代之一。但“袀玄”究竟何等面目呢?若不戴冕,秦帝的首服应为何物?又根据《秦始皇画像的着装问题》、《中国历代帝王冕服研究》、《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等著作,确定秦帝首服为通天冠。而秦代的通天冠又是什么样呢?当时没有找到确凿的形象,故参考其他资料,一些图绘制为“有帻通天冠”形象;所谓“帻”,是古人加在冠下的一种头巾。但后来在读者的指点下,我们才注意到,东汉以前的通天冠,应当是无帻的;而最近几年,学者们已经复原出了更为准确的秦-西汉时期通天冠形象。就这样,创作的过程,也成为铲史官团队的精进、成长之路。
(原标题: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铲史官
流程编辑:L00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编辑:u006
Copyright ©1996-2020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