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 2021-07-30
受持续暴雨影响,上周,河南省多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武警官兵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星夜驰援,开启救援行动,救生艇、冲锋舟等水域救援工具在无情的洪水中前行,解救出一名又一名被困群众。救生艇,是水上作业必不可少的装备,也被人们称为“永不沉没的艇”。
在河南洪涝灾害地区,救生艇积极投入救援。
棺材竟是救生艇的始祖
航海的起源早已湮没在历史中,我们无法得知人类到底从何时开始第一次使用一叶扁舟进入浩瀚的大海,只能粗略推测,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先祖们“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制成舟船探险未知世界。
考古学家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芦苇筏子、独木舟甚至动物毛皮、内脏等都曾用于人类航海。当时,最早的船只可能不是用于海中航行,而是在相对平静的湖泊、河流中探险。尽管如此,先人乘坐这种简陋至极的出行设备,又没有救生设施,各种船毁人亡可想而知。
从古代开始,欧洲的船只一般都是沿岸航行。中世纪,欧洲航海发达起来,很多国家已经能造出像样的船只。14世纪初,意大利人开始广泛造用单桅大船来装载远航货物,但地中海各城市的商船大多还是沿岸航行。比如那些从西北欧来的船只,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后不再向东直航,而是沿着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的地中海海岸迂回航行。总之,没有一个船主敢冒险出海到望不见陆地的地方去,因为他们认为,虽然沿岸海域暗礁浅滩等障碍物较多,但这也比沉没大海好得多。
即使这样,由于技术落后,设备简陋,航海事故仍然频繁发生。船行进途中一旦遇上风浪,船员的安全难以保证,很可能落水或葬身大海。一旦掉入海中怎么办?有经验的船员发现,将用来盛放淡水和食物的木桶抛入水里不但不会下沉,反而可以漂浮起来,而且圆滚滚的木桶在遇到强大的漩涡时,被卷入其中的速度远远慢于其他形状,所以木桶一度成为航海中不可或缺的救生装备。
但是好景不长,一起罕见的海难事故让木桶名声扫地。事故发生在一艘大型捕鲸帆船上,正当其行驶在汪洋中,遇到了猛烈的风浪,船身剧烈地摇晃起来,瞭望台上的水手被甩入大海。他的同伴还像往常一样,将木桶扔向水手,水手好不容易爬进桶中,正准备长呼一口气时却发现狂风卷着海水灌进木桶。装满海水的木桶就像个水弹一样,连带着水手一同沉入大海。悲痛欲绝的同伴为了纪念遇难水手,用船上的木材制成了一口棺材,将其系在船尾随船而行。然而,更惨烈的事故还在继续。随后,水手们发现并射中了一头鲸鱼,然而在缠斗过程中,被激怒的鲸鱼挣脱绳索将帆船顶翻,水手们全部落入水中,只有一名幸运儿在挣扎过程中抱住了那只棺材浮出水面得以生还。
棺材因这场海难而闻名。为什么在救生时棺材比木桶更靠谱?人们开始研究其救生原理,棺材形的救生艇相继问世。
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邮轮上的救生艇。
泰坦尼克号邮轮撞击冰山沉没后,乘客涌上救生艇逃生的插画。
第一艘救生艇的诞生
在拯救船员的海上救生史中,有三个人特别值得被纪念:莱昂内尔·卢金、威廉·沃尔特海夫和亨利·格雷特埃德,他们为救生艇的诞生、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即便是在航海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救生艇不断更新换代,而人们依然不会忘记他们曾经付出的努力。
1785年英国人莱昂内尔·卢金设计出一种形似棺材的小船,并申请了专利,这就是所谓的“船用救生艇”。虽然当时并无“救生”这种叫法,但成千上万人因此而得救。这一发明,实际上只是对一种普通挪威小渔船的结构做了改进,无论是帆船还是划桨船,即便遇到八级大风也不会马上倾覆,而且在遇到意外事故船舱进水的情况下也不会很快下沉,所以人们盛赞其为“永不沉没的艇”。
其实,卢金完全是航海方面的外行,甚至根本没有出过海,他只是一名出色的马车设计制造商,其祖先曾担任过黑海舰队的舰长,他从小就对舰艇具有浓厚的兴趣,最终成功研制出救生小船。
与普通船只不同,这种“不会沉没的艇”从船舷的顶部开始向外突出,形成向水面倾斜、坡度不太明显的弧线,这样可以不妨碍划桨动作。然后,最突出部位的弧线渐渐向船身收拢,并且跟水平面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突出的船舷由防水的轻型或空心材料制成,增大了船的浮力和自校正能力。在船首和船尾的突出物都非常小,其它部位尺寸则根据需要逐渐增大;在小船张帆或划桨行驶时,即便遇到意外情况,也能有效地防止船体突然倾覆。在船首、船尾和船内侧,以及座位底下或者船骨之间的空隙都有不透水的填充物,也能减轻船体自重。同时,卢金又在船底附近加了一根铸铁假龙骨,以加固船底,即使船舱内进水也还安全。直到今天,这种救生艇的原理还在被继续采用。
卢金对自己的设计很是得意,便向英国海军部毛遂自荐,希望皇家海军可以在海轮上采用这种设计,但迟迟未得到回音。
海难事故依然不断地发生着。1789年“探险号”军舰驶出港湾没多久便触礁沉没,全体船员葬身海底,无一幸免。岸边,毫无营救设施的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幕惨剧发生。也许是受到这场海难的触动,英国当地发起了救生艇设计比赛,要求参赛小船能适用于海上救生,特别是要具有海上抗风浪性能,奖金是两基尼(英国旧货币名)。
这次比赛有两位赢家,他们平分了奖金。其一是名叫威廉·沃尔特海夫的教区执事,他的设计思路是用一根又直又重的龙骨做成船,两头高高耸起,船体用防水材料包裹,据说既不会倾覆也不会沉没;还有一位是船舶制造商亨利·格雷特埃德,他的设计思路是让小船能够向任何方向划动。
他们的方案各具优势,最终,主办方委派格雷特埃德负责改进沃尔特海夫的设计作品,二者优势互补,最后造就了“创始号”救生艇,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此后,格雷特埃德又制造了一艘更先进的“谢德兰号”救生艇,服役了80年,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上岗”的一艘救生艇了。
格雷特埃德先后制造了30余艘救生艇,无数人的生命因此得到挽救。1816年,他去世后,墓碑上称其“设计和制造的第一艘救生艇闻名遐迩,有口皆碑。”沃尔特海夫死于1821年,墓碑上称他是“造福人类的救生艇发明家。”
1823年,一名爵士向英国政府呼吁,建议成立一个全国性协会,来从事保护海难人员生命和财产的工作。次年,英国海难救生协会成立。卢金向该协会主席提起自荐,认为自己打造了“迄今为止最好的救生艇”,并且提供了详细说明,自愿打造救生艇参与海难救生。
卢金去世时92岁,他的墓碑上这样写着:“莱昂内尔·卢金,救生艇安全原理的开创者,也是救生艇的创始人,他的发明拯救了大量海难人员的生命和财产……”
客轮上的救生艇。
泰坦尼克号遇险催生海上安全公约
海上事故不少,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天气条件、船舶技术状态、船员技术水平和责任心等,任何一场海难都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人们对海上安全向来很关注,政府和有关机构也制定了相关规定或法令。20世纪初,英国商船航运法令规定,万吨级以上的船舶至少要配备16只救生艇和吊艇架。按当时最大的救生艇可载65人计算,总共可装1040人。若船上人数超过此数目,那就会很危险了。
1912年4月15日,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载着1316名乘客和891名船员首航时,与大西洋冰山相撞而沉没。由于缺少足够的救生艇或使用不当,1500多人葬身海底,造成了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这次海难引起全世界的重视,1914年国际海事组织在伦敦制定了《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简称SOLAS),对于海船的救生设备提出了明确要求,各航运国家都必须签署。此后,国际海事组织又多次修正,对救生艇的属具、构造、成员定额、浮力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强制使用无线电、提高救生艇容载量和实施海洋冰情监视预警,均是为避免类似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再发生而提出的。
1973年3月1日,我国正式加入SOLAS公约,并制定了《海船救生设备规范》,对船舶救生设备及各种技术性能都做了明确规定。比如救生设备必须要装置灯光、反光材料、烟光信号及无线电通信等,有助于营救人员搜寻目标;又如海上遇险人员很多不是被淹死而是冻死的,所以为了使待救人员不致因体温过低而丧生,像封闭式救生艇、气胀式救生筏、保温救生服等都要配备。
此外,包括救生艇、救生筏、救生浮具等在内的救生设备还必须符合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规格要求,要保持“随时可用”的状态,比如应能在零下30℃至零上65℃的气温范围内存放而不损坏,能在零下1℃至零上30℃的水温范围内正常使用等。而且这些救生设备,在海船制造前都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技术审查,制造或装船时须进行检验,并根据船舶的类型、吨位大小及航行区域等,有一定的定额配置标准。
救生艇是船上主要的救生工具,所以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稳定性。艇内设有水密空气箱或泡沫塑料浮体,以构成储备浮力,保证艇体在满载额定成员、属具并灌满水时也不致沉没;艇内还要具备桨、帆、食品、淡水、药品及信号设备等。
这些年随着航海科技的发展,救生艇也在不断升级换代,比如近年来研制成功并投放使用的具有自扶正功能的全封闭救生艇,在艇翻转时能自动停止,扶正后能继续运转,还能在零下15℃的低温下和艇内有一定积水的情况下启动,提高了救生设备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的安全性能。
救生艇安全新规不断问世
救生艇作为海上安全救生的重要工具,承载着海难事故发生时最后的希望。虽然它在发明之初被赞为“永不沉没”,但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期待,有关救生艇的事故也时有发生。
1980年3月,挪威附近北海埃科菲斯克油田遇到恶劣天气,其海上“亚力克山德-基兰德号”油井勘探工作平台的5个支撑脚中的1个被风浪打断,立即倾覆,平台上的123名工程技术人员丧生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事后调查发现,该石油勘探工作平台配备封闭式救生艇总共7艘,每艘可以乘坐50个人,有4艘从石油工作平台吊放到海面时却无法脱离挂柱吊钩,结果造成已经成功进入救生艇的所有人员均难逃一劫。2013年2月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一艘邮轮在进行安全演习时,救生艇从50英尺高处坠海,造成五人死亡、三人重伤。
当救生艇出动时,往往已到了水域救援最危急的时刻,救生艇是否处于良好技术状态,以及船员能否正确熟练地吊放及操作使用救生艇,将直接关系到船上人员的生命安全。近年来,海事界一直关注救生艇的安全问题,各种安全新规不断问世。各国海事主管机关及港口国对救生艇的安全检查也越来越严格,希望因救生艇事故引发的悲剧不再重演。
史海钩沉
三峡“红船”
世界最早的内河专职救生船
300多年前,我国长江三峡开始出现了一种新颖奇特的船,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内河专职救生船,俗称“红船”。
这种船木质翘尾,小巧轻便,船首画着鷁鸟,船身、船桨、船篙皆涂红色,水手们身着红坎肩。它穿行于三峡的险滩恶水间,救民于风口浪尖上。这是1624年,归州知州周昌期新官上任时,自掏腰包捐造的两艘救生船,置于归州城下江边的吒滩上。
红船投用后,效果十分显著。据《归州志·周昌期传》记载:“州西二里黄魔神庙前曰吒滩……春夏水涨,漩如鼎沸。舟入漩中立碎。昌期至。捐置救济船二。尝一月,活五十人。州之有救济船,自昌期始。民感之至今。”
1882年,湖南提督鲍超携眷回四川奉节省亲时,舟至巫峡遇险,他被人救起,两个儿子均被洪水淹死。这件事在川鄂两省官员中引起极大的恐慌,悲痛欲绝的鲍超当即上奏皇上,请求在当地增添红船。根据《峡江滩险志》以及相关府志、县志的记载,长江四川江安县至湖北东湖县(即今宜昌)900多公里航道上,前后曾设置了红船74只,共有水手423名。其中在特别险恶的石滩处,最多时有7只红船,每船配水手6名或8名。
在险恶的自然条件下,红船需要不断地添置和维修。可惜的是,19世纪末清朝走向衰败,缺少了经济支持的红船也逐渐没落。1927年,川鄂两省因经费不足,将红船自行裁撤;秭归红船则维持到1935年,历时311年。
方寸之间
邮票再现百年前救生艇
澳大利亚发行的救生艇邮票。
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承担的重任,能完整保留至今的救生艇实物并不多。不过,从各国发行的邮票中,我们还能再见到两百多年前的救生艇。
为纪念英国皇家全国救生艇协会成立150周年,1974年马恩岛发行了1套4张邮票。其中一张的票图选用了油画《皇家邮政汽船“圣乔治号”失事》,从图上可见1830年时的十桨救生艇。在泽西岛发行的纪念邮票上,可见1906年时十桨救生艇紧张救人的情景。1890年第一艘蒸汽机救生艇下水,1904年开始采用汽油发动机,几年以后又采用柴油发动机。在格恩济岛1999年发行的以《海上救生175年》为题的邮票上,展示了一艘现代机动救生艇,长17米,装有无线电、雷达等电子设备。1985年英国发行的一枚邮票中,可以看到当夜空中出现遇险船发出的火光信号后,救生艇冲下海救援的情景。
在英国皇家全国救生艇协会成立的同年,荷兰也成立了两个救生艇协会。1974年,荷兰发行纪念邮票,票面只简单标明“救助150年”,图案为通过双筒望远镜看到的现代救生艇在破浪前行。
德国的海上救援组织成立于1865年。1937年时该国发行的一种附捐邮票上,展示了当时所使用的机动救生艇;1965年《德国海上救援服务100周年》纪念邮票上,可以看到该国所用的现代救生艇。上世纪70年代时的救生艇,在法国和芬兰的邮票上也都可见。在智利1975年为纪念志愿救生艇服务50周年所发行的四连印邮票上,可以看到直升机已经引入到海上救援活动中。
本版图片:视觉中国、IC Photo
(原标题:救生艇:水上救援安全岛)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林木
流程编辑:TF06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编辑:u021
Copyright ©1996-2021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