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

王安石诞辰1000年:毁誉傍身,浊流异人

北京晚报   2021-08-04

中国历史上有争议的名人,不在少数,王安石首当其冲。誉者如梁启超,称其为伟大改革家,中国“克伦威尔”;诋者如邵伯温、杨时,将其视作变乱北宋的罪魁祸首;至南宋道学兴盛,《宋史》引朱熹之言“使天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形成了王安石“误国奸相”的形象。我们不禁要问:究竟如何恰当地评价王安石呢?


《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日)三浦国雄 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安石的政敌、大名鼎鼎的苏轼,被林语堂称为“快乐的天才”(The Gay Genius);而日本学者三浦国雄,曾写作《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将王安石称为“希世之异人”,即胸怀大志、个性鲜明的奇异之贤。

在这部传记中,三浦国雄先从三方面考察,分别是王安石的生活、读书与交友。王安石终其一生,不汲于富贵,不贪图享乐。传说他脸色发黑,人皆以为病,医生看后,才知是不爱洗澡产生的污垢;王家仆人说他爱吃鹿肉脯,王夫人觉得奇怪,便更换菜肴位置,原来,王安石专注公务,只随手夹取手边最近的菜,之前鹿脯只是离得近罢了。可见,王安石的生活并不讲究。

王安石二十二岁时,任扬州签判,在韩琦手下办公,每天读书至天亮,清晨来不及洗漱,邋遢地前来办公。韩公以为他夜晚玩乐,委婉规劝,王安石却没有辩解。另一次王安石在宴会上大笑,设宴太守极为高兴,大赏伶人,乃因王安石从来神情严肃。有好事者询问缘由,王安石竟是因忽悟《易经》之义而喜悦,和宴会表演毫无关系!

王安石极为好学,几乎把全副精力花在研读古代典籍上。改革期间,王安石废止明经、诗赋、墨义,变为经义(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策论(讨论时事政治)。这体现出王安石治学的取向——学以致用,他始终想从古代文化资源中,整合出一套适用于当时的策略,而不是死读书或求功名。清代思想巨擘颜元,在自己实用主义的框架里,就评价王安石是真忠、真义、有能的贤人。

然而,王安石的变通,并不体现在交际上,他的真朋友、真知己并不多。三浦国雄说:“他(王安石)总是心怀莫可名状的疏离感,自觉不见容于时代、社会以及周围的人们,就像一只因离群而寂寞的野兽。”话虽如此,其实看似孤僻的王安石也有挚友,只是比较稀少,如曾巩、王令、孙觉等人。三浦国雄认为,王安石与其友的共同之处是:具有好古精神,对时代有所批判,不渴望追求荣达,具备出众的学识。

依此推断,方可了解真正的王安石。从仕途看,四十九岁的王安石,在熙宁二年(1069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在此之前,他没有显赫的中央为官经历,更多是外放担任地方官。他的前半生,曾主政鄞州(今浙江宁波)、舒州(今安徽潜山)、常州等地,均有十分突出的政绩;而在英宗一朝(1063-1066),王安石以服母丧为由,甚至推辞中央官职。在唐宋朝廷“内重于外”的氛围下,主动拒绝赴京任职,足以证明他不为膏粱谋,而是想切实做一番事业。

王安石被三浦教授称为“立于浊流之人”,笔者以为恰当不过,原因有三:其一,对皇帝敢于直言,追寻富国强兵之宏愿;其二,实事求是,承平日久之时,窥见社会要害;其三,不畏人言,宠辱偕忘,以事行道而非借公谋私。

没有锐意进取的神宗,便没有理想主义的王安石。宋神宗曾问:选择何术治理天下,王安石认为:不必效仿唐太宗,应学习尧舜之道。他深知让皇帝彻底信服并不容易,于是经常“讲学”,令皇帝明白自己改革方案的来源、理路和可行性。

宋代邓绾曾言:“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获得皇帝信任,异化为独揽朝纲的权臣者,在南宋颇多;而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不慕名利,才能身居高位而不留恋权势。当变法逐步废止,王安石返回江宁(今江苏南京)时,也只以变法未施而沮丧,并不在意仕途起落,犹如他前半生的选择。

王安石变法内容,无需本文多言,其中笔者认为很深刻的一点是:王安石能够注意到皇权社会中,人与制度的复杂关系。王安石认为:作为基层政策实施的胥吏,极为重要,他们才学甚低、生活堪忧,自然要从百姓身上搜刮,由此产生恶政弊端。所以,他提出“教、养、取、任”——政策实施者,要有一定的水平,并给其发放足量薪资。

王安石变法,当然在执行层面有问题,甚至给社会带来一定危害,这都不必讳言。但不能否认,他所制定的政策,源自于丰富的地方实践经验,着眼于仁宗朝积弊的问题,思路侧重加强皇权,积聚财富,鼓励生产。在北方威胁连绵不断的时代,其着眼点和解决思路,系实事求是而切中要害;同时,也远胜于那些仁义礼智的陈词套话。

王安石“三不足”的典故非常著名,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其实,这并非王安石口号,而是神宗以考题之言与他讨论。王安石恰恰鼓励神宗纳言容谏,兼听则明,人言应恤;勤勉为政,避免天变;而对于不合时宜的“祖宗之法”,他认为变也无妨。王安石做人做事,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反对派常诋毁他“迂阔”,可王安石自己不以为意,也许在他心里,“迂阔”恰是他从古籍汲取改革养分的明证。

总有观点大肆批评欲有作为之人,言之折腾、造作、功利。然而,真正可怕的是那些躲在议论大纛之下,妒忌复生、懒于实干而啧啧臧否、信口开河之人。俗语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绝非刻意为之的名士风流,而是当人的注意力,集中在重要而迫切的目标时,便不在意无关结果的琐碎。当旁人讥笑、舆论嚣然时,君子只在乎真正的道义、切实的价值。王安石说:“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焉尔。”诚哉斯言。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赵慕宇

流程编辑:L00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编辑:u006


热门推荐

精品放送

换一换

Copyright ©1996-2021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