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2021-09-16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每到中秋,或是每个月圆之夜,仰望浩瀚的宇宙,没有什么能比一轮明月更令人遐想了。每当静夜凭栏,皓月当空,翦翦秋风,任由一缕思绪翩飞起舞。穿过岁月的烟尘,那一轮洗尽铅华的冷月,背负着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可以细细品味。人世的悲欢随着月光的朦胧而充满情思。与月共眠,沐浴亲情,可以共享天伦之乐。
自古以来,中秋时分,家人们欢聚一堂,吃月饼、共赏月,倾诉衷肠,是大多华夏儿女的心中乐事。蕴含在心中的牵挂,似乎有种神秘的力量,总会给人带来期盼。任何人都离不开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自知或不自知,自觉或不自觉,心中一旦有了这份文化积淀,就会少一分浮躁,多一分静谧,少一分失落,多一分期盼。
身处城市,感觉到节味淡了,只有匆匆的人流,陌生的脚步和面孔。
乡村月色之美,难以描绘。夜幕降临,明月初绽娇容,格外多情妩媚。月亮投下的倒影在水面上映出一片亮莹莹的白波,“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若在河边静站一会儿,只觉得淘尽凡尘,一碧如洗。
现代科技的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科技病。不单单是人的习性会改变,动物的习性也会改变。这不,原本夏秋天令人非常熟悉的萤火虫,早已经看不到,因为已经不会发光。身处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生活,黑夜里都是亮堂堂的,哪里还需要这萤火之光?
尽管如今高科技不断发展,能够解决的只是身体问题、物质问题,心灵问题和精神问题仍然无法回避。心安即强大,何处是故乡?这样的命题永远才是最根本的。
中秋之夜有亲情。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在这一天都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节庆中。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有团圆之意。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怀念子由,写下《水调歌头》这首千古绝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之夜有爱情。“明月千里寄相思”,古人的千年一叹,至今仍情真意切。思念的中秋,总让人倍感沉寂和清幽。
每到中秋,书家们会以独特的方式参与进来,有意或无意地在中秋这一天留下一件甚至若干作品——历代有关咏月的珍品墨迹,不可胜数。这不单单是书法家的情结,更是全体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的情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念及兹,个人的心灵融入月色之中,顿觉远离了凡尘,滤去了世俗的喧嚣和浮华。
晋 晋元帝《中秋帖》
释文:八月九日睿顿首。忽中秋,但有远怀,便微冷,恒何如?比殊不能佳,惟勿得慰抱,念及不多。
清 梁章钜 跋王铎《草书册》
孟津书法雄伟,足以推倒流辈,而间有习气未除。此卷则神动天随,几于化矣。吾乡张二水有其雄伟而飞舞逊此一筹,要皆为艺林绝技也。
清 王铎
赤县新秋夜,文人藻思催。
钟声自仙掖,月色近霜台。
一叶兼萤度,孤云带雁来。
明朝紫书下,应问长卿才。
清 雍正 译文:
花好枝头月色新,看花赏月属闲身。
姮娥自是多情甚,个个樽中送一轮。
近代 童大年 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班惟志跋赵孟頫书《前后<赤壁赋>》
近代 于右任
释文:胜境移耳目;明月开心阔
清 姚世璋
篆书《说文解字序》
明 祝允明
清 黄易刻 梅垞吟屋
近代 吴昌硕篆刻 溧阳程云驹长寿日利
(原标题:经典赏析毫端秋月)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博文
流程编辑:u063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编辑:u021
Copyright ©1996-2021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