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2021-04-20
3月22日,北京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力服务保障冬奥筹办工作,加强北京作为主办城市的宣传推介”是本次会议提出的一项重点工作。如何创新讲好北京冬奥故事?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应优先把握的一个指导思想是从“聚”迈上“融”的高度。
这是由北京冬奥所处的现实环境所决定的。从内部环境看,综合并凝练“联合国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世界经济论坛城市竞争力排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全球经济城市竞争力排名”“英国《经济学人》全球城市排名”“美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城市指数”等涵盖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主要城市,具有一定代表性且为中国较为重视的世界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见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北京总体上尚处于国际都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历史经验表明这个时期的有成效的城市宣介关键在于“聚”,即尽可能全面、广泛地吸引世界各国的政府、媒体、企业、组织以及民众。通过“聚”,提高知名度和显示度。以此为背景,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定位是科学的,也是具有针对性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当前的北京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性大都市。以此为基础,北京提出的中远期建设目标是——展望2035年,北京将成为“拥有优质政务保障能力和国际交往环境的大国首都”。新的国际发展目标需要北京主办或承办的重大国际活动提出新发展理念。这意味着处于北京发展新历史阶段的北京冬奥,不仅要继续夯实联系全世界的汇聚力,更要探索并找到新策略、新举措建设融合力,推动团结和发展。
从国际环境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广泛深远的影响使北京冬奥所处国际形势几乎是全新的。对于百多年历史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来说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讲好北京冬奥故事难以找到可直接对标对表的经验与方法。当前仍面临着若干较大不确定性的日本东京夏奥会就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那么,如何以“融”为重要引领,创新讲好北京冬奥故事?从具有标志性、体现新理念、彰显国际化的新北京的新生活中汲取灵感。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的历史回顾与梳理,可见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欧美冰雪运动主要国家,那里的人民更习惯于从中国人的生活来解读和感知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理查德.库珀(Richard Cooper)教授就曾以中国人的生活追求与方式的变化为例,阐释中国的发展。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访华时,当时的中国人还保有一些不良习惯,英语不普及、抽烟者众多、乱丢垃圾的现象较为普遍等。与此形成对比,现在的中国人越来越重视学习、健身、环保和社会服务。以历史研究与国际调研为依据,当前北京正在大力推进的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和垃圾分类的宣传与行动就是值得重视的好故事。
在这些方面,北京各区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生动、扎实的素材。昌平区外办邀请区内外国友人做主角,从国际化视角,拍摄了外国人与北京垃圾分类的故事,以此制作双语宣传片,令人耳目一新。为了进一步凸显“融”在昌平是广泛深入的,在今年这个比较特殊的春节期间,昌平外办还邀请了在区内过年的外国友人分享体验。公众号文章《“入乡随俗”留京过大年,看外国朋友如何玩转垃圾分类!》收获了多方点赞。顺义区在国际人才社区建设规划中,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吸引和凝聚区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外国友人。通过访谈,这些宣介之所以能够产生融合的力量是因为在内容方面,故事都来自真实的生活。在理念方面,它传递的价值观是积极正向,具有引领性的,是北京,尤其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所有人面向未来,渴望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
综上所述,与2008北京奥运会所处国内外环境不同,北京冬奥会面临着一系列全新的任务。辩证地看,新问题也赋予了创新以历史性机遇与宝贵的实践平台。面向未来,中国一定会继续大力推进和深化与世界的交流会通。在新的历史节点,首都北京需要创新讲好北京故事,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智慧和力量。期待北京冬奥成为新形势下国际交往的新案例、好故事。
作者:刘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和文化研究。
(本论文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重点课题成果,作者为首席专家)
编辑:u007
Copyright ©1996-2020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