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 2020-11-09
人口普查是了解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重要方式,为各项人口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制定奠定了重要基础。人口数据可以为理解中国家庭变迁提供诸多富有价值的信息。然而,如果仅仅凭借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能难以反映我国家庭的真实家庭关系以及家庭结构状态。尤其是对于农村家庭而言,人口普查所掌握的家庭之“形”与农民家庭之“实”之间具有差异。
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资料图
统计调查中的家户概念不等同于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家户概念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规定,对家庭户的定义为“有家庭成员关系的人口(或还有其他人口)居住并生活在一起的作为一个家庭户;单身居住的也作为一个家庭户”。这个定义其实非常模糊,根据这个定义很难说清楚究竟什么情况下算是一个家庭户。例如:居住和生活在一起的标准是什么?(是同居还是共爨?还是二者同时满足?)居住和生活在一起多长时间算是一个家庭户?两代人之间如果户口本上分家了,但实际又居住在一起,是否算是一个家庭户?两代人之间如果户口本上没有分家,但实际又没有居住在一起,是否算是一个家庭户?因此,对于究竟什么情况算一个家庭户很难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标准,农民在回答时只能模糊回答,调查员在调查时也只能模糊处理,从而导致调查结果可能与农民家庭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依据此调查结果做出来的研究自然也就有待进一步验证了。
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农民的家户概念具有很强的模糊性,而且统计调查视野中的家与农民生活中的家往往也并不完全重叠。家是农民生活的基本单元,户则是传统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最小单元,也是现代国家认证的基本单元。
对于农民而言,家是家庭成员的集合,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具有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当然,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家庭结构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对于国家而言,则更为强调户的概念,家庭成员在统计调查视野中主要是抽象的人口,因此统计调查视野中的“户”往往难以反映家庭在现实生活中的复杂形态。
农村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状态的特征
那么,当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状态究竟是怎样的?具有哪些特征?
在现代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家庭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家庭再生产的成本提升(如婚姻成本、教育成本都不断提高)、难度增加。在此情况下,仅仅依靠一代人的力量往往难以实现家庭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农民家庭对代际整合的需求越来越强,需要通过两代人乃至三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可能顺利完成家庭再生产和家庭目标。
农民家庭的代际整合不仅体现在子代结婚之前,更体现在子代结婚之后。父代通过经济支持和劳动力支持等方式源源不断地帮助子代家庭,与子代家庭形成代际合力,以共同应对家庭再生产的压力。
具体来看,当前农民家庭的代际整合主要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是父代和子代形成“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即农民家庭中年轻的子代夫妻以外出务工为主,中老年父代则以在村务农为主,并且顺便承担帮助子代照料小孩的责任。一般情况下,中老年父代在村务农的同时还能兼顾一些副业,或在村庄或在乡镇附近打一些零工。如此一来,农民家庭内部就有务工和务农两笔收入。在代际分工模式下,父代在村务农的收入基本可以维持祖孙两代人的基本生活,有时还能有部分结余;子代夫妻的打工收入除了维持在城市必要的生活开销之外,大部分可以积攒起来,用于家庭未来的大项开支,如小孩教育、买房、买车等。
另一种是父代阶段性进城成为“老漂”,以支持子代家庭在城市的立足。在农民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渐出现了“老漂”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从农村暂时性和阶段性进入城市,帮助子代照顾小孩和料理家务,以使子女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身的职业发展上。相对于“半工半耕”的家庭而言,“老漂”家庭的子代普遍是在城市里相对正规的单位就业,他们的工作时间比较固定,因此没有时间自己带小孩,需要父母进城协助。
显然,无论是“半工半耕”的代际分工模式,还是父代阶段性进城的“老漂”模式,农民家庭都是一个整合性的家庭,父代、子代和孙代构成了一个紧密的合作单元,父代家庭与子代家庭虽然具有形式上的独立性,但有共同的家庭目标。
在此情况下,无论父代和子代在形式上是否分家,他们在实际上都是一个家。然而,在人口普查中,由于对家和户的界定具有模糊性,既有可能将上述家庭视为一个家庭,也有可能将之视为两个家庭。
深入农民日常生活情境考察家庭结构
实际上,当前农民家庭的家庭结构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即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农民的家庭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农民家庭结构的“流动性”既体现在以年为周期的变化(平常分居,过年过节结合)上,也体现在根据家庭生命周期和家庭目标的不同而变化上。
家庭结构的流动性和多样性等特征,表明我国当前的农民家庭结构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核心家庭、联合家庭等家庭结构类型的束缚,因此简单通过家庭成员是否居住在一起,以及居住在一起的时间长短,显然无法反映农民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真实样态。对于农民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理解,需要深入到农民日常生活的情境之中去考察。
(原标题: 从家庭流动和代际性进城的影响看—— 农村家庭真实样态)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李永萍(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流程编辑:U016
编辑:u016
Copyright ©1996-2020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